木蘭竹 作品

第87章 油炸南瓜餅



 然後朱襄將切好的老南瓜放入瓦罐底部,將竹簸箕中的米粒倒入瓦罐中小火煨乾。這就是俗稱的箜(kong)南瓜乾飯。


 “舅父……”嬴小政揉著眼睛打著哈欠走進廚房,“餓了。”


 “先喝點米湯。”朱襄給嬴小政倒了一碗米湯,“喝完把南瓜餅端出去,舅父允許你邊走邊吃。”


 嬴小政咕嚕咕嚕把溫度正合適的米湯喝光,抹了抹嘴道:“我才不會邊走邊吃。”


 嬴小政先吃了兩個南瓜餅後,才把南瓜餅端出去。


 朱襄差點笑出聲。


 不邊走邊吃,所以要先吃掉再走嗎?自家政兒怎麼能這麼可愛?


 李牧也來幫忙端菜,路上見到嬴小政端著南瓜餅出來,順手拈了一個。等他來到了廚房後,又偷吃了一塊粉蒸肉,一塊燉排骨。


 就李冰比較老實,還不好意思偷吃,老老實實等著開飯。


 他看著嬴小政和李牧嘴邊的油,有些無奈:“李牧,你這個老師,難道是專門教政兒偷吃嗎?”


 嬴小政辯解:“我沒有偷吃,舅父允許我先吃。”


 李牧道:“我確實是偷吃,但我沒有教政兒。教政兒偷吃的難道不是朱襄嗎?”


 朱襄沒好氣道:“廚子嘗味道怎麼能叫偷吃?”


 李冰:“……”看來他還不夠灑脫,仍舊沒有完全融入進去友人獨特的相處氛圍中。


 “來嚐嚐。”朱襄笑道,“喜歡的話,我把菜譜抄給你們。”


 李冰道:“我就不客氣了。”


 最初他吃朱襄親手做的飯菜還有些惶恐,現在已經很習慣了。


 幾人大快朵頤,吃了個肚圓。


 蜀郡多翠竹,朱襄讓人用竹子編了竹椅。現在李牧和李冰各處府邸別院都有用竹子做的傢俱,這風尚已經傳到了蜀郡其他人家。


 蜀郡夏季溼熱,冬季溼冷,坐在地上實在是難熬。椅子凳子很快就獲得了眾人的喜愛,現在已經快成為蜀郡家家戶戶的必用物品。沿街都有人叫賣竹編的傢俱。


 幾人在竹椅上墊了毛皮,躺在竹椅上一邊賞月一邊消食犯懶。


 椅子很大,嬴小政依偎在朱襄身邊,把朱襄當墊子。


 “月亮好圓。”李牧感慨。


 朱襄翻白眼:“見到如此美好的月色,難道你不該吟詩作賦一首?說什麼月亮好圓,你就這本事?”


 李牧道:“你有本事,你來?”


 朱襄立刻吼了一首千古絕唱《水調歌頭》,遭到了李牧和李冰的嘲笑。


 沒辦法,這時候的《水調歌頭》根本不符合韻律,也沒有詞牌的說法。朱襄冒用這首《水調歌頭》,在李牧和李冰眼中,連民歌都不如。


 自然,這首《水調歌頭》也沒能流傳到後世。


 雖然被兩人嘲笑,朱襄自己還是很嗨,還用調子把《水調歌頭》唱了出來。


 李牧和李冰都捂住了耳朵,說朱襄噪音擾人。


 朱襄自己覺得自己唱得不錯,雖然他已經完全忘記了《水調歌頭》應該是什麼調子。


 李冰為了阻止朱襄繼續汙染他的耳朵,手打節拍唱起了《詩經》和一些和月亮有關的民歌。


 這個時代不止有《詩經》,較為工整的詩歌也已經存在,即漢時樂府詩,在此時也已經初見雛形。


 李牧為李冰叫好,讓人拿來琴,為李冰做伴奏。


 雖然李牧是將領,但現在將領和士人不分家,他也是個精通六藝的人。


 李牧彈琴,李冰作詩唱歌,朱襄隨便哼哼當伴奏。


 嬴小政打了個哈欠,也跟著拍打舅父的手臂,就當擊鼓了。


 朱襄無語。你曾大父擊缶,你就擊舅父的手臂是吧?小小年紀不學好,活該你背七世之黑鍋。


 朱襄道:“政兒,你是不是該學琴了?”


 嬴小政道:“不想學。學琴有什麼用?朕有的是人為朕奏樂。”


 朱襄道:“別人奏樂和你學琴沒有衝突。學琴可以陶冶情操,還能發洩情緒。比如你心情不好的時候就可以嘣嘣嘣亂彈琴,讓你討厭但又不能懲罰的人聽。”


 李牧一用力,琴絃崩斷。


 李冰也唱走了音。


 兩人齊刷刷地看向朱襄:“不要教壞政兒。”


 他們可不想未來的秦王生氣的時候逼著眾臣聽他亂彈琴!


 朱襄道:“我覺得這樣挺好。”


 兩人異口同聲:“不好!”


 嬴小政想了想,居然覺得朱襄說得很有道理:“好,我學。舅父教我?”


 朱襄高興道:“好,舅父教你拉胡琴!”


 李牧趕緊阻止:“還是我來教政兒彈琴。”


 朱襄道:“你是看不起胡琴嗎?現在這個世上還只有我會拉胡琴!我要把獨一無二的胡琴傳給政兒!”


 他就想看秦始皇拉二胡,怎麼了!


 嬴小政認真點頭:“好,我學胡琴。”


 李牧勸說道:“政兒,你知道你舅父怎麼說胡琴的嗎?胡琴一響,一定是紅白喜事。你還是學普通的琴吧。”


 嬴小政道:“但是胡琴獨一無二。”


 李牧啞然。


 李冰還沒聽過朱襄拉胡琴,好奇道:“胡琴是什麼?”


 李牧翻白眼:“朱襄說是胡人那邊傳入趙地的琴。胡琴不用手指彈奏,用馬尾在琴絃上摩擦,發出嗚咽的聲音。不過我與蠻胡打了那麼多年仗,都沒見過胡琴。我看那胡琴就是朱襄自己弄出來,假借胡人名義而已。”


 朱襄道:“你說得好有道理。我決定,以後它就叫秦琴了。”


 李牧道:“還不如叫長平琴,你是長平君,‘長平’也有個好寓意。”


 朱襄道:“似乎不錯。”


 嬴小政拍打著朱襄的手臂:“我要學。”


 “好。”朱襄揉了揉嬴小政的腦袋,露出了不懷好意的笑容。


 他一定要把政兒拉二胡的事畫成畫,裝進墓裡,流傳後世。


 從此以後,世上有無數張秦始皇拉二胡圖,哈哈哈哈哈。


 朱襄想到後世秦始皇的迷弟迷妹們看到秦始皇拉二胡圖的地鐵老人臉,就想仰天大笑。


 嬴小政不知道舅父正在為破壞他的英武形象而滿腹壞水,他又打了個幾個哈欠,把臉埋在朱襄懷裡:“困了。”


 “睡吧。”朱襄用毯子把嬴小政裹住。


 他抱著熟睡的嬴小政,和放輕了聲音的友人繼續聊天。


 聊月亮,聊收成,聊蜀郡,聊天下大勢。


 ……


 南瓜豐收後,李牧用南瓜替換了軍中囤積的粟米,把陳舊或者黴爛的粟米都送給了李冰,讓李冰可以用這些粟米救助更多的難民。


 冬季,就算是溫度較高的蜀郡也草木枯黃,難以找到果腹的食物。難民不想餓死,就會衝擊城鎮,形成匪患。


 因連續兩年洪災,且還要支援秦國戰爭,蜀郡官倉裡沒有多少糧食,但軍倉裡有很多。


 南瓜味道好,又難以儲存運輸,李牧就用南瓜充當冬季的軍糧,把陳舊黴爛的粟米換出來。這樣就算是他私自處理軍糧,也不算違背律令。


 有了這些糧食,李冰接受朱襄的建議,以工代賑,讓難民們做一些挖渠道等水利工程前期準備工作。


 有了事做,匪患少了許多。


 但只是一點果腹的糧食,卻要做沉重的徭役,很多體弱的難民都沒有扛過這個冬季。


 這就是封建時代以工代賑的弊端。如果糧食沒有足夠的油鹽,那麼以工代賑其實是難民的催命符。


 不過在這個時代,秦軍強大,難民不接受以工代賑而去入山為匪徒的話,活下去的概率更低。兩害相權取其輕,所以李冰的以工代賑算是很成功了。


 朱襄本來有心提高難民的伙食,但他經過走訪之後,黯然打消了這個主意。


 以現在的生產力水平,他沒有辦法給難民提供足夠的食物。即便有,他這麼做可能會引起更大的動盪騷亂。


 因為在這個時代,即便是普通士人可能都每日吃不飽肚子。他讓難民吃飽肚子,可能會造成更多的人騷亂,引發更大的衝突,造成更多的死亡。


 在以工代賑上沒有更好辦法的朱襄,將自己全部精力用於冬水稻和冬小麥種植上。


 古時候南方一年兩熟,一般是稻麥輪種或者稻豆輪種,在南宋時才逐漸有兩季稻出現。


 藺贄雖然是個運氣很差的人,四心才給了水稻種子,但他給的水稻種子可以選擇是哪個季節種植品種。即便不能直接選取品種,也算不錯了。


 而李冰給的種子是夏季稻,明年才能種。


 抽取的種子不會說明品種,朱襄只能根據自己的知識來猜測。不過他從系統那裡抽取的種子,收穫時第二年再次種植,退化程度很低,他猜測可能系統種子經過了一定優化,雖然產量上降低了一些,但是在性狀上更穩定,不會像現代種子那樣第二年就會大量減產。


 當然,朱襄也將種子培育的簡單方法教給了農家人和墨家人,讓他們每年都人工授粉,培育新的種子,優選品相更穩定的種子。


 農家和墨家都曾經輝煌一時,儒家中有許多弟子都投靠這兩個學派。


 農家代表農人的利益,墨家代表小手工業者的利益,他們都是最底層的民眾,所以也最能引起大部分人的共鳴。


 可惜,他們和許多學派一樣,只有政治理想,沒有一步一步實現政治理想的具體措施。


 打個比方,儒家的政治理想,即口號是“大同”。而儒家在“大同”的路上,還有如“統一”“義兵”等適合現在時代的具體政治措施。他們在禮儀、學問等方面,也對當世貴族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