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謀道人 作品

第二卷 洛陽暗流 第3章 宦官1

初嘗權力滋味的鄧太后不願意再迎奉一個成年的宗室回來稱帝,於是便下詔讓她的哥哥,大將軍鄧騭,以及太傅張禹、司徒徐防等朝廷重臣迎接清河王的兒子,年僅十三歲的劉祜進宮登基,是為漢安帝。

不過,初掌朝政的鄧太后對朝中事務並不熟悉,這時候自漢和帝時期便留下來的兩位勤勉忠直的宦官鄭眾和蔡倫便成為了她執掌朝局,學習朝務的最佳幫手。

幾年之後,鄧太后也成為了一位治理國事的明主,她節儉持國,帶領這個國家渡過了艱難的水旱十年,又堅決鎮壓了西羌叛亂。

正當國家局勢恢復正常的時候,忠貞的鄭眾卻已經垂垂老矣,他希望能告老還鄉,回到封地安度晚年。

鄧太后心生憐憫,恩准了鄭眾的請辭,還給這位忠勉兩朝的宦官追加了三百戶的封地,並且允許他找從原來的宗族中找一個養子繼承他的爵位,供奉他的嗣位。

與此同時,鄧太后也沒有忘記另一位忠心耿耿的宦官,同時又是一位偉大的發明家,“造紙術”改良者蔡倫,同樣賜予了三百戶的封地,封爵為龍亭侯。

此時的鄧太后當然不會想到,她這個合情合理合功的封賜,卻撥動了大漢帝國內無數豪強的心絃。尤其是這個食邑區區三百戶,縣、鄉、亭三級侯爵中最低等級的龍亭侯蔡倫!

這蔡倫何許人也?

祖上不過是大湊山下一個打鐵的!宗親、鄉黨、故交都是無官無職的人!甚至他本人是整個華南諸郡中第一個走到朝廷,走到皇宮中為官的人!昔日不過一介平民,今日竟得以封官賜爵!這極大地刺激了那些苦苦尋找出路的豪強們!

在此之前,各地豪強們也曾不斷地嘗試另尋他法,甚至勉強總結出了兩種辦法。

其一,有些豪強為了能親近滿腹經綸的世家子弟,混一個孝廉之位,不惜嚴格約束宗族子弟,若行不法之事,必有族規伺候!又將一個個聰明好學的族中子弟,送往那些所謂的海內大儒門下求學,對自己硬是要求得比寒門還寒門。

這些送出去求學的子弟,書倒是讀了不少,各種大儒學派也幾乎都見識了,可舉薦嘛,呵呵,總得等來年。最後偶有一些過了而立之年才被舉孝廉的,終其一世,也不過在縣令位置上打轉。可是,不兼併土地的豪強還叫豪強嗎?通過降格走寒門之路來曲線救國的豪強,還有當豪強的意義嗎?

其二,就是最傳統的路徑,沙場取功名,馬上博封侯了,通過積升軍職來謀求轉職地方。可現在已經不是開國之初,帝國國力昌盛,哪有那麼多仗可打。

更重要的是,東漢王朝實行募兵制,走的是精兵路線,整個帝國加起來也就二十萬左右的軍隊。漢王朝對軍士的選拔極為嚴格,在高標準的身體素質要求下,那就真的是所謂窮文富武,能夠從軍的基本上還是豪強子弟和普通良家子為主,最底層的黔首極少。

沒有底層數量的支撐,豪強子弟到了軍中,起步也就只能是個下級軍官,從管兩百人的曲軍侯到只管五十人的隊率都有可能。要想轉職地方,起碼要累積軍功升個校尉,因為軍司馬轉職的話到地方上最多也只是個縣尉,這對豪強而言幾乎沒有什麼意義,或者說一家出一個本地縣尉也就夠了。

可校尉一職就不容易了,大漢王朝能有的校尉就那麼十來個,都是一個蘿蔔一個坑,關鍵因為數量稀少,也方便轉職地方,竟然還有一群世家子弟要來搶!

即便如此,這畢竟還是一條勉強看得見希望的道路,豪強們依舊願意將自己魁梧威猛的子弟一個個送去從軍。

而蔡倫的出現,告訴他們似乎還有第三條出路。而且這是一條直接能與侯爵掛鉤的道路,這可是前面兩條都不曾具備的!

因此,當送走了鄭眾,又習慣使用宦官的鄧太后決定徵召一批新的宦者時,一批豪強也終於決定狠心送一些孩子去宮中試試這條萬一的道路!

沛國譙縣,曹氏,便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