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倒賣

 張秀花家裡是三個房間,其實為了取暖,村裡人會擠一個房間,但是她不喜歡跟太多人睡。所以就各睡各的炕。至少要燒三噸才能過完一冬。

 張秀花算了一筆賬,三噸,全部到永定莊,那就是45塊元。這不是一筆小數目。怪不得周盼娣說她們每年買的煤根本過不了一冬。

 李建國臨走時只給了她七十九塊八毛錢,她買水果花了幾塊錢。也只剩下七十多塊。

 她自己的錢有267,加起來,倒也足夠買煤,但是她不能把自己的私房錢掏空。

 她也不想孩子們受凍,尤其繼東幾個生來就在南方,肯定受不住北方的嚴寒。哎,當時只想著讓孩子吃飽,卻沒想到取暖問題。還真是甘蔗只有一頭甜。

 她還是得賺錢。

 於是晚上躺在炕上的時候,她開始盤點空間裡的東西。

 電器一類的最值錢,但是不能拿出來。

 她只能拿這年代有的東西。比如吃食,張秀花盯著那塊肉,這時候的肉是暢銷品,供不應求。

 還有水果也是難得。車釐子、蘋果、橘子、榴蓮這四樣,車釐子和榴蓮肯定不能拿,這東西現在國內沒有。蘋果和橘子可以多拿些。

 至於青菜、土豆、紅薯、豆腐、雞蛋、新鮮玉米之類的蔬菜。其中青菜、土豆、紅薯都賣不上價。沒必要拿。她可以拿豆腐和雞蛋。

 除了菜,她還可以賣調味品。比如醬油、醋、鹽和油。

 除此之外,她還可以賣布。這時候的布是緊俏貨,尤其這時候的東北都種主食,棉花得從新疆或南邊運過來,物資比較緊缺。

 但這空間的布太好了,大部分都不能拿出來。於是她就打起了床上四件套的主意。純棉質地,格子狀,雖然不符合現在主流的大花審美,但是這時候的人不挑。有的買就是了。

 想到布,她又想起鞋。對了,她還有幾雙棉鞋。外表是皮的,內裡的是加絨的,裡面還有羊毛鞋墊。這個至少能賣十塊。

 她目光又移到書房,這裡擺著一臺老式縫紉機。她有時候閒著無聊會到小區門口擺攤幫人修修補補,賺點零花錢。也算給她的養老生活增添一點趣味。

 七十年代流行四大件,這縫紉機應該很值錢。

 想到四大件,她又想到自行車,空間裡也有車子,不過是三輪車。她喜歡騎著三輪車去買菜,她年紀大了,三輪車穩定性更好,不容易摔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