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城樓 作品

第21章 到大灣鎮掛職鍛鍊

 張永麗帶著李淑萍和馬麗等同志,就深入光明小區進行調研究,召開座談會,聽取群眾意見,並寫出了調查報告,呈報大灣鎮黨委和安陽縣衛健委,引起了鎮黨委和衛健委的高度重視,兩級領導前來現場調研,提出整改方案。 

 很快衛生站增加了兩名醫務人員,由縣人民醫院抽調兩名醫務員幫扶這個衛生站,並改造和擴大衛生室的面積,增加了必要的化驗醫療設備,方便了群眾看病,受到群眾的歡迎。 

 光明街道辦事處轄區的清水小區距城鎮五公里,小區有三千多戶居民居住,住在這片小區群眾,因為通往小區的暖氣主管道老化,一到冬天供暖時期,因為許多住戶室內溫度不達標,引起了群眾的不滿,投訴小區物業和縣熱力公司,但沒有得到妥善的解決,因此成了該街道辦事處的老大難問題。 

 張永麗將群眾反映的問題,以鎮政府名義,報告縣城建局,請他們出面協調解決。城建局派人實地查看,發現確實是因為管道老化而影響熱水的循環,與時報告縣政府,通過相關程序,由縣財政撥款,改造老化的暖氣管道,更換了主管道,解決了供暖源頭問題,然後通向小區樓棟的進水管和出水管,由物業公司動用維修大修資金,承包給縣建築安裝公司,更換暖氣進水管和出水管道,通過得啟動的得民心工程,一次性解決了這3000戶冬季暖氣不達標的實際問題。 

 張永麗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學會了做群眾工作,增長了才幹,稱讚她是為民辦事的好乾部。 

 張永麗發揮自身優勢,將光明街道辦事處立足於實際,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的經驗寫成調研報告報送縣委,曹大剛主任看了調研報告,對張永麗說,“你的這個調研報告有理有據,為基層幹部做好群眾工作提出了借鑑。” 

 於是他把報告呈送分管宣傳工作的李副書記,縣委張書記,兩名書記看了張永麗的報告,在報告上畫圈,“同意。做法甚好,以內部參閱文件下發各鄉鎮。” 

 各鄉鎮開展學習大灣鎮的工作經驗,結合自己鄉鎮的工作特點,在全縣鄉鎮開展了為民辦實事辦好事的活動,被地區報社兩名記者發現,兩名記者便到安陽縣進行採訪,縣委宣傳部部長王毅貴推薦他們到大灣鎮光明街道辦事處採訪。 

 這兩名記者到了光明街道辦事處找到張永麗,說明來意,“我們報社群工部收到光明小區和清水小區群眾表揚你們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的來信,於是報社派我們到你們這兒採訪,請你介紹一下你們的情況吧。”報社劉黎記著說。 

 “我們採訪的目的,就是想把你們的經驗向全地區推廣。”報社王明亮記者說。 

 “我們只是做了一點點工作,盡了我們的一份責任,沒想到群眾會給這麼高的評價。但你們可要筆下留情,不要宣傳的太過分了。”張永麗說。 

 “我們不是光看材料,還要做實地採訪,聽群眾說,看一看取得實際效果。”劉黎和王明亮說。 

 兩名記者同志到實地採訪,看了衛生服務站,進到衛生站,看了服務站的治療室,輸液室,看了清水小區暖氣管改造工程,走進小區改造的樓棟的住戶家裡,聽一聽住戶的反映。 

 群眾知道記者是來採訪光明街道辦事處為民辦實事辦好事的事例,便都滔滔不絕地作了介紹。他們介紹了張永麗撲下身子,為群眾排憂解難的事蹟。 

 一位名叫王芳菊的大娘說,“我患慢性支氣管炎多年,每到冬天,就要打針吃藥。過去打針非常不方便,要去鎮衛生醫院掛吊液,有時候還要去安陽縣人民醫院門診掛吊液,每次打針都讓非常痛苦,因為我住的這個小區很少有出租車過來,只能乘坐三輪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