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正 作品

第135章 河內收三馬

 而劉虞此時,也在官署。認為呂布不該縱容手下兵士,在鄴城肆意妄為。遂將鬧事的幾人,全部杖二十。再讓呂布將人帶回去!呂布雖然惱怒,卻也交代手下眾人,今後收斂一二。 

 過了不久,夏季黃河伏汛便至。河東郡與左馮祤,先前有不少災民修整河堤。故而,並未有何水患發生。而弘農郡內,由於地勢較高,故而也未發生水患。 

 洛陽由於乃是前都城,故而整個洛陽附近的河堤,皆固若金湯。唯獨河內郡東段,出現一處決堤。波及修武縣,汲縣周圍近三萬田畝。太守楊阜緊急徵召民夫,修補河堤。河南尹辛評得知情況,也派了不少人手,北上河內幫忙。 

 河內大族司馬氏,此番也出人出力,幫扶楊阜不少。司馬家主名叫司馬防,曾擔任河南尹,京兆尹等官職。後趁董卓遷都長安之時,藉機離開了洛陽,返回家鄉溫縣避禍。 

 司馬防共有八子,此番正是長子司馬朗,帶領族內佃農部曲,協助楊阜整修河堤。司馬朗也是一位少年才子,也曾在董卓掌政之時,擔任過小吏。 

 由於去年旱災之時,劉和讓各郡守將災民,全部派去修整河堤。故而整個伏汛期間,除了河內郡出現決堤外,其餘各郡河堤,皆安好無恙。劉和在長安,收到楊阜的消息。便打算親自巡視河內。而多蘭也還有數月才生,故而劉和只帶上許褚典韋二人,輕裝快馬趕赴河內。 

 劉和一行人,沿著黃河一路巡視。走了一個月時間,才至洛陽。此時洛陽周圍的二十幾萬田畝,長勢頗好。張遼這些時日,也在忙募兵之事。劉和在洛陽待了數日,交代了張遼一些事情,便離開洛陽北上而去。 

 過了數日,楊阜才得知劉和親至河內的消息。便立馬趕回懷縣,去見劉和。劉和自孟津關渡河之後,便沿著黃河河岸巡視。天黑之時,劉和才進入附近的溫縣。然並未前往官署,而是選擇在驛館歇息一夜。 

 翌日清晨,劉和三人在驛館吃早食。而一位從鄴城來的商販,認出劉和來。故而此時,驛館眾人皆朝向劉和行禮。劉和見狀說道:和此番,乃為巡視河堤,才至河內。路過此地,爾等勿驚矣! 

 眾人皆是久聞劉和大名,今日有緣得見,自然皆聚集在劉和周圍,不肯散去。消息很快便自驛館傳出,司馬防得知,劉和身在溫縣。當即趕往驛館而去,同行的還有司馬防的兩個兒子。 

 片刻之後,劉和三人便吃完早食,準備離開溫縣。然剛起身,便見驛館進來一名年長的男子。身後還跟著兩名少年,來人正是司馬防。 

 司馬防一眼便見劉和三人,當即行至劉和身前,拱手行禮。劉和見狀,也拱手回禮。司馬防說道:下官司馬防,見過大司馬。劉和問道:汝便是騎都尉司馬防? 

 司馬防回道:正是下官,得知大司馬至溫縣,故而特來拜見。劉和擺擺手回道:和聞聽河內決堤,故而趕至此地,巡視一番。並未打算,驚擾當地官署。 

 司馬防說道:楊太守已然徵調民夫,前往河堤處修補。如今,想必已然將河堤補好!不若大司馬在溫縣,停留數日等待消息,讓下官好好招待大司馬一番。 

 劉和回道:長安諸事繁多,和須儘早巡完河內諸縣。司馬大人好意,和心領了。說罷,便朝向司馬防拱手一禮。然後便帶著許褚典韋,起身離開驛館。 

 劉和行至司馬防身前之時,看了身後兩名少年一眼。開口問道:敢問司馬大人,身後二人可是司馬家公子?司馬防便示意二人,朝向劉和行禮,同時開口回道:此二人皆乃下官幼子。兩名少年,便皆朝向劉和拱手行禮。劉和問道:汝二人,誰是司馬懿? 

 司馬防及身後二人聽罷,心裡疑惑起來。那名年紀稍大之人,朝向劉和拱手回道:在下便乃司馬懿,字仲達。劉和盯著司馬懿,觀察片刻問道:汝可至束髮之齡?司馬懿回道:稟大司馬,在下方至束髮之齡。劉和點點頭,然後說道:吾觀汝非常人,可願隨吾左右,日後建立功業? 

 未待司馬懿開口,一旁的司馬防說道:此子得蒙大司馬器重,乃其三生之幸。自是願意跟隨大司馬左右,效犬馬之勞矣!司馬懿聽罷,不敢違背父親意思,便也拱手回道:在下願隨大司馬左右效勞。劉和呵呵一笑,然後說道:既如此,那汝便回去準備一二,明日便隨吾巡視河堤。司馬懿便拱手領命。 

 而此時,司馬防指著司馬懿旁邊之人說道:大司馬,此子乃下官三子司馬孚,字叔達。如今也滿十四矣,有些才學。不知可否與司馬懿一起,跟隨大司馬左右。 

 劉和遂看向一旁的司馬孚,看著年紀比之司馬懿,小上一些。司馬孚也拱手朝向劉和行禮,並未開口言說什麼。劉和便問道:可願隨仲達一起,跟隨吾左右? 

 司馬孚便也點頭說道:自是願意。劉和笑道:好,既如此,汝兄弟二人便皆回去準備,明日一早來此驛館。司馬防與二子便皆拱手領命,之後便辭別劉和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