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權秦舒柔 作品

第八百六十一章 華夏之器

    第八百六十一章華夏之器

    講到這裡,蕭權停了下來喝一口茶,皇帝像個好學的學生,迫不及待追問道:“然後呢?”

    以前易無理只傾心於改造兵器之上,從沒跟大魏之人說過這些,皇帝不由聽入了神。百度,更多好看小說免費閱讀。

    蕭權微微一笑:“直到有人引進番薯,推廣耕種,華夏人的生活有了改善,溫飽大體上得到解決,華夏人口快速增長,勞動力是第一生產力,華夏也因此得到快速發展。”

    可不是,人是根本,人多力量大,吃飽了才有力氣,才能激發人的潛能。

    連飯都吃不飽,說什麼都是扯淡!

    據華夏曆史記載,番薯最早種植於美洲中部墨西哥、哥倫比亞一帶。

    後由西班牙人攜至菲律賓等國栽種。

    番薯最早傳進華夏約在明朝後期的萬曆年間,分三條路線進入華夏―雲南、廣東、福建。

    據史料記載,陳益是華夏引種番薯第一人。

    陳益是廣東東莞虎門北柵人,明萬曆八年(1580年),他搭乘友人的商船從虎門出發前往安南(今越南)。

    他到達安南後,當地酋長接待他們時擺出一道官菜,這道菜香甜軟滑,除了非常可口外,還能充飢,這便是番薯。

    陳益此後便特別留心番薯的生長習性和栽培方法,兩年之後的1582年,他冒著殺身的危險,收買酋卒,將薯種藏匿於銅鼓中,偷偷帶回華夏。

    陳益回國後,購置了三十五畝地,開始大面積種植番薯。

    他成功收穫番薯後,便把這種食物廣為傳播,為華夏開闢糧源作出了重大貢獻。

    因此物從域外引進,遂稱之為番薯。百度,更多好看小說免費閱讀。

    除了陳益外,還有別的商人從域外陸續引進並且推廣番薯,為華夏曆史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直到清乾隆時期,不少地方官提倡栽種。

    由於朝野上下積極推廣,番薯很快在華夏全國廣為傳種,併成為華夏僅次於稻米、麥子和玉米的第四大糧食作物。

    最為明顯的貢獻,據史料記載,萬曆年間,福建人口短短几代人間銳減六成,到兩百餘年後,福建依舊水災不斷、頻臨破產的情況下,人口依舊增長九倍以上,全國性人口激增七倍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