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宗 作品

第88章 禪院守齋

    羅開來的曾祖羅三山,是已故大佬羅長肇的隨從。

    羅長肇又是哪位?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怡和洋行的第一華人買辦,羅文錦先生的父親,與港島何啟東關係莫逆。羅開來的祖父是羅文錦先生的伴讀,曾經在羅文錦律師樓工作過很長一段時間。

    因此可以說,早期的羅開來羅家,就是羅文錦家族的附庸。

    但是,四五十年代,羅文錦老去,他精心培養的羅德權,英年早逝,更年輕的羅德成短時間擔不起家業,另一房羅文惠要求分家,羅家內耗嚴重,羅文錦家族開始走下坡路。

    羅開來的父親趁機自立門戶,創立羅家律師樓。

    八十年代的港島,新舊觀念交替,羅開來對於成為更強大的盧家附庸,並沒有心理障礙。只是,他可能沒想到,盧燦對於羅家的投靠,沒有多少興趣。

    3月18日,盧家一家人搬到屯門青山禪院,開始守齋。

    提起香江禪林,最出名的莫過於寶蓮禪寺,事實上,青山禪院才是歷史最古老的寺廟。

    青山禪院的歷史可以延伸到南北朝時期。

    據說南朝宋元嘉五年,杯渡禪師在此築屋拓洞,新建廟宇,披裟修行,始有青山寺。

    此後,這座寺廟又接受過唐末小藩南漢國的冊封,一度非常興旺。到宋朝時開始衰落,明末一度成為海盜劉天寶的巢穴。

    1821年,道教接管這座荒廢的禪林,又新建青雲觀。

    到本世紀二三十年代,青山禪院大修整過一次,基本上奠定今天的格局。當時主持修繕再建工程的,是富商陳春亭和張純白兩位善信。

    整座青山禪院建設於山林之中,風景優美,山道兩側很不少摩崖石刻及碑記,形成非常融洽的儒釋道並舉的文化特色。

    盧燦一家人入駐在青山禪院的青雲觀中,這裡早已經修繕一新。

    所謂“守齋”,是佛教居士修行中經常會用到的一個專有修行方式——部分天主教派也有守齋習俗。

    “守齋”又分大小齋。

    居士守小齋,通常指每個月的初一、十五兩天不吃肉。

    “大齋”則是一週或者一個月,甚至一年不可以吃肉、喝酒。盧家這次大祭,青山寺主持顯齊法師給出的箴語是“月齋”,也就是整個三月份,必須茹素且不得飲酒,算是大齋中的一種。

    盧燦進入青山寺守齋後,又加入兩個環節——早晚誦讀一遍《妙諦法華經》,還有就是戒色。

    當然,白天還是可以去公司處理事務。

    說起來,盧燦真的挺喜歡這種“抬手浮雲俯首松”的山間生活。

    進山後的第二天,一場春雨不期而遇,朦朧整個山間,很快又日出海邊,雲蒸霞蔚,空氣中瀰漫著三四月份的青草香。

    看著眼前的景象,他忽然想起宋代大和尚契嵩的《古意》——

    風吹一點雲,散漫為春雨;灑予松柏林,青蔥枝可取。

    3月21日,青山禪院的法會正式開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