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宗 作品

第27章 宗越認輸

    第27章 宗越認輸

    書攤上,再也沒有其他收穫。

    這本帶有“哈耶克”簽名的紐大輔助教材,成為盧燦唯一的選擇,被他以兩美金的價格買下,捏在手中——這本書本身還是很有閱讀價值,可以和傅雷先生翻譯的中文版對照著再讀一遍。

    等他從書攤出來,兩老停止竊竊私語,宗老瞟了他手中一眼,“喲,盧少東家還撿漏了?”

    盧燦連忙搖頭,“是紐大的教材,羅丹的藝術概論。剛好我看過傅雷先生的譯本,買下這本英文版對比著再看一遍。您......剛才那本是......宋刻本?”

    提到這件事,宗老面露得意之色,不過,他還是搖搖頭沒給出肯定答覆,“目前還存疑,可能是南宋本,也可能是金本或者元早期刻本。”

    無論哪一種,都是撿大漏,難怪老爺子這麼開心。

    “你看看,給點看法。”王老將手中的“破書”,遞給盧燦。

    從王老手中接過那本略顯破舊的書籍,紙皮很脆,份量極輕,大約也就五十克。再看書口,細黑口,書心頁碼在二十折左右,雖然略有蟲蛀痕跡,但整體狀況還算不錯。

    輕輕捻了捻書頁,麻紙——這是宋刻本最為常用的兩種紙質,另一種是皮紙。

    盧燦心底有譜,對著宗老豎起大拇指,“您老撿大漏了,非明本!”

    王老和宗老都知道這點,可還想聽聽盧燦的鑑定。王老笑眯眯的揹著手,“如何判定?”

    “明棉宋麻”,盧燦頭都沒抬,說了四個字。

    儘管還沒打開,可他已經知道,這本書,百分百比明刻本早。

    宋刻本和明刻本,在紙張應用上,有比較明顯的區別。目前已發現的宋本,多為麻紙,而明刻本的紙張,因為棉在中國的大面積推廣,因而多用白棉紙。

    “明棉宋麻”,是宋明刻本鑑定中非常重要的一點。

    盧燦小心的翻開第一頁。

    看到高廣的板框,秀麗俊俏的歐體,以及書口處纖細的界欄,魚尾和單欄象鼻。

    簡單科普,書口、魚尾和象鼻。

    古籍善本每一張都是對著的,折起來向外的的書頁邊緣,稱之為“書口”。書口著墨,為黑口,書口無墨跡,為白口。

    魚尾,即書口兩側對稱黑色三角形——如果將書頁攤開,就會像一隻魚的尾巴。魚尾分上魚尾和下魚尾,它的作用是便於裝訂時書頁對摺。

    象鼻是書口上魚尾的上面,用單欄框出來的部分,往往是留作刻印出版書坊名稱,或者記錄頁碼、內文備註等,偶爾也有標識“卷號”的作用。因為是細條長墨色雕刻,有點像“垂下來的大象鼻子”,因而稱之為“象鼻”。

    從版印風格來看,確實有宋刻本之風。

    再看內文:“文選第三十三”,換行“梁昭明太子選”。

    這是在中國文學史上非常著名的《昭明文選》,系南梁梁武帝的長子蕭統彙編,集周代至六朝梁以前七八百年間130多位作者的詩文700餘篇,是一部現存最早的文學總集。

    《昭明文選》刊行之後,影響力非常大。因為選材嚴謹,注重詞藻,彙編科學,輯錄清晰,《昭明文選》一直被後世文人視為文學教材。

    後世注本主要有兩種:一是唐顯慶年間李善注本(李善為唐高宗時期的名臣、學者,文選派的創始人之一),改分原書三十卷為六十卷;一是唐開元六年(718年)呂延祚進表呈上的五臣(呂延濟、劉良、張銑、呂向、李周翰)重修編注三十卷本。

    盧燦手中這本,開篇就是“三十三卷”,毫無疑問為李善注本的翻刻。

    字體頗大,半折八行,每行十六個字,排列工整,為真書歐體——歐陽詢的正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