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鳥村 作品

第七百一十二章 實用





“另外,國內面積大,歷史複雜,不同地域或民族的人,面部組織的厚度也是有差異的,比如古華北人的特徵就是凸厚嘴唇,加單眼皮,高扁平度,小麥色皮膚。古華北人的話,主要分佈現在的華北和東北。”





“古華南人也是凸厚嘴,以前主要分佈長江下游至嶺南……”





“古華南人的上下嘴唇的厚度是一致的。滿人是下嘴唇略厚,但總體厚度偏薄,漢族人中等,壯族人又偏厚……”





江遠隨口說了幾句,停了下來,再道:“當然,現在各國的法醫人類學遇到的問題都是相似的,大家都是多種族或者說多民族混血了,表徵如何,很容易遇到研究不足的情況。”





“那第一步,還要根據顱骨,先判斷出民族和種族來。”曾連榮算是法醫人類學方面的專家了,此時也是語氣沉重的說了這麼一句。





其他法醫更是眉頭緊皺的點頭。





就這個第一步,對普通法醫來說,就已經超綱了。





根據骸骨來判斷民族和種族,在法醫人類學的工作中,本身就是高難度的。若是將骸骨換成單純的顱骨,直接就是三倍體的難度。





眾所周知,法醫人類學裡最喜歡的骨件是骨盆。稍微有點基礎的法醫,都能根據骨盆來判斷性別。





其次,根據長骨來判斷身高,也是屬於送分題。





所以,骨盆——性別,長骨——身高的組合,就是一名法醫在人類學上的遮羞布了。





當然,這是在性別僅有兩種的前提下。





而在實踐中,因為骨盆破損,或者就是水平不夠,以至於拿著骨盆都看不出性別來的法醫,也還是有的。





顯然,人類的參差不僅僅會表現在骨頭上。





進一步而言,用顱骨來做判斷的難度可就高了,沒有肉的情況下,許多法醫都難以做出準確的判斷。





因為這並不是看幾本書就能簡單學會的東西。做鑑定的法醫,是要在鑑定報告上簽字的。是要用確定無疑的語言,告知刑警們自己的判斷的。





如果這是一次考試,90%的正確率遠不足夠,甚至95%的正確率,也只會帶來嘲笑。





當全局幾百名民警,不休不眠的熬了三天三夜,步行數十公里的做排查,最後發現是法醫連屍體是男是女都搞錯了,沒有人會因為這是5%而露出體諒和禮貌的微笑的。





江遠很快在顱骨面上,插滿了白色的小圓柱體,接著再拍照。





這一次就拍的更細緻,更緩慢了。





坐在旁邊解剖床上的曾連榮,此時突然有點意興索然,道:“一般做面部厚度的標記,要幾天的時間吧,我看有人做兩三週的。”





“恩……那如果判斷不準,再加上查書和數據的話,可能是要的吧。”江遠放下照相機,點了點頭。





他也是從Lv3過來的,最早做一個顱骨復原術,用一個月的時間都是緊趕慢趕了。





但現在是Lv5了,不客氣的講,他現在完全可以寫一本《實用顱骨復原術》之類的書,做個教材都沒問題。





再加上技能本身的特性,不用查資料也是優勢之一。





只是對曾連榮這種老老實實靠天才大腦和努力奮鬥的法醫,造成了一定的心理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