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 作品

第四百零二章 第二場與第三場

    鄉試第二場考試,於八月十二日晨正式開始。

    試卷下發。

    五經文一道,因為每個考生選取的五經本經不同,涉獵也各不相同,所以五經中五道題目會同時列在考卷中,考生只要選取其中一題作答便可。

    從考生選題的角度來講,專於《詩經》、《周易》、《尚書》者較多,而選《春秋》和《禮記》者少。

    尤其是《禮記》,一般在每屆八十多名錄取舉人中,通常只有個位數選取《禮記》的題目,而選《詩經》者有四五十人之眾,幾乎佔總人數的一半。

    這就體現出五經中本經選取的差別,也幾乎是所有考生選擇題目的趨向。

    《詩經》題目,自然是五經題中的重中之重:“邦靡有定,士民其瘵。”

    語出《詩經·瞻卬》,意思是:“國內無處有安定,士人與庶民被戕害。”

    這裡說的是天災人禍的危害,屬於悲天憫人的句子,其中的“天”,既是人類無法戰勝的上天,又泛指統治者,是上古時人們對於天災人禍的控訴,講的是統治者不施仁政,而帶來的世間慘禍。

    這題目……

    朱浩第一印象是,出題人你膽子很大啊!你這不是影射當今皇帝仁德不修,導致“邦靡有定士民其瘵”的結果嗎?

    但旋即又想到,如今掌控朝野話語權和輿論導向的,恰恰就是拿著筆桿子的文臣,或許楊廷和與其黨羽喜歡地方上出題時抨擊當今皇帝的無道,說好聽點叫規勸……總之這種題目不但不會犯禁,或許還會被文官高層推崇。

    朱浩覺得這題目還行,正是他想寫的內容,正好正大光明抨擊一下那個荒唐皇帝,滿足眾內簾官的喜好。

    ……

    ……

    除了五經題。

    再就是論、詔誥、表、判各一題。

    因為詔誥、表和判都是應用題,相對來說只是讓你以固定形式寫出應用文便可,沒什麼可說的,相當於科舉考試中的完形填空,你沒法寫出來說明你造詣不夠,至於是否會影響到最後錄取……

    總歸鄉試還是以第一場三篇四書文為主,只要你第一場發揮好,後兩場的題答得大差不差,也就過關了。

    而此番論的題目出得比較特殊:“論:文武之道,有國家者不可偏廢也。”

    這道題並不在朱浩前世見過的《湖廣鄉試錄》中,可以說是因蝴蝶效應而新產生的題目。

    文武之道的概念,出自《論語·子張篇》:“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禮記》中也有相關論述:“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

    此題出在時政題中,恰好跟上一道《詩經》題相悖。

    誰都知道當今皇帝屬於“窮兵黷武”的類型,文官高層並不喜歡當今皇帝的尚武之風,認為其壞了大明王朝的根基,即以文立國,但現在卻要論述文武都不可偏廢,這就擺明了出題者中產生了互相矛盾的看法。

    一來是覺得朱厚照做的很多事都天怒人怨,但對其在武功方面的建樹,又很推崇。

    因為鄉試出題的不是一個人,而是內簾官十幾個人聯合出題,最後由主考和同考進行選擇,這說明在內簾官中,他們也沒法統一思想,確定皇帝尚武到底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