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 作品

第三百六十七章 沒有傾向的考題

    題目出得中規中矩,不帶有任何政治影射,看起來完全就是張邦奇出於對士子學問的考校。

    在院試中,摒除了像鄺洋名這樣把個人思想強加到科舉考題的行為,這樣的題目看起來很工整,但恰恰就是這種文章不好寫,因為你不太好把握主考官的政治傾向。

    沒法從題目中發掘其政治傾向,那就沒法探知他的好惡,寫文章時反而容易出現瞻前顧後,甚至寫出衝撞主考官政治理念的文章,就算你才學再高,最後也要落得個鎩羽而歸。

    第一題。

    孟子題。

    意思很簡單,就是治理天下和耕地不可能同時來做,官員有官員的事,小民有小民的事;有人用腦,有人用力。

    至於“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這句話很經典,說的就是你想成為社會上層,就要靠讀書來博上位,如果只想靠體力在這世上存活,那永遠要受人治理。

    “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這是表明一個道理,被治理者向別人提供吃穿用度,管理者的吃穿用度則仰仗於人。

    朱熹的《孟子章句集註》中,此段表述為:“治於人者,見治於人也。食人者,出賦稅以給公上也。食於人者,見食於人也。此四句皆古語,而孟子引之也。君子無小人則飢,小人無君子則亂。以此相易,正猶農夫陶冶以粟與械器相易,乃所以相濟而非所以相病也。治天下者,豈必耕且為哉?”

    通篇來講,就是社會分工的問題。

    就算你是治人的勞心者,也要靠勞力者來養活,這算是對社會關係的一種詮釋,在人類這種群居動物面前,必須要做到分工明確,才能保證社會的正常運行,最終成為萬物之靈,統治這個世界。

    孟子在一個社會生產力極度落後的時代,能清楚地看到這一點,也是他能成為儒家亞聖的重要原因。

    朱浩認為第一題,不涉及政治傾向,比較容易寫,只要把論點說明便可。

    “事出於專而精於行焉,國治平而不亂則在各行其道。”

    開篇破題,講究一個穩。

    符合唐寅的忠告,在這種一心求穩的主考官面前,不需要講什麼大道理,不需要冒頭,只要能把所思所想在紙面上表現出來,就算合格,你一個縣案首便能確保獲得秀才功名。

    至於論述方面,只需符合破題中“各行其道”的論點便可。

    ……

    ……

    第一題,對朱浩和在場考生來說,應該不算太難。

    難在第二題。

    第二題的字面意思是:

    孔子說,中庸之道不能大行於世,我知道原因了,在於“智者過,愚者不及”;一個人不能理解中庸之道的博大精深,也在於“賢者過,不肖者不及”。

    朱熹論述:“道者,天理之當然,中而已矣。知愚賢不肖之過不及,則生稟之異而失其中也。知者知之過,既以道為不足行;愚者不及知,又不知所以行,此道之所以常不行也。賢者行之過,既以道為不足知;不肖者不及行,又不求所以知,此道之所以常不明也。道不可離,人自不察,是以有過不及之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