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拉袖 作品

第三百四十五章 弘治首次大計年

劉棉花不情不願地致仕後,凡是跟隨劉棉花起家的眾多官員,紛紛改換門庭,要知道一位內閣執政長達十八年首輔大佬,突然致仕,勢必在官場興起一股動盪,朝廷中大佬致仕本來也沒什麼,當得知是當今已藉口趕走後,就變得很奇妙了。官場上吵鬧聲不斷,都是圍繞著劉吉起用的官員。可是要想跟劉吉撇清關係,還真的不太可能,光是劉吉主持的鄉試不下十場會試就有八場,這些人不管是為官還是有沒有跟劉吉進一步關係,都是劉吉的門生。為此吏部尚書王恕會同其餘戶部尚書李敏、禮部尚書耿裕、兵部尚書馬文升、刑部尚書何喬新、工部尚書賈俊上疏部院大計,天下布、按二司及府州縣等官。

就是官場大考核,這個大計可比京察的面還要廣泛,明代對於文官考課主要方式則為考察,考察又稱為大計,與監察制度有著緊密的聯繫,此制則為明代一獨創制度。明代的文官考察制度主要分為在京文官的考察和地方文官的考察即外察,外察又分巡視考察和朝覲考察兩種方式。除此之外,還有因事考察,主要是發生某些事情,如日食、星變、災變等自然現象,君主因為這些事情的發生而下令考察全體或部分官員,明代的文官考察對官員有比較嚴格的一套規定:“凡內外官遇該考察,有央求勢要囑託者,即以不謹黜退”。如果某一官員在考察過程中遭到誣枉,幾乎不可能得到糾正,因為他若自己上書為自己奏辯,就很可能被視為摭拾忘奏,將會受到處罰。

京官考察顧名思義是針對在京的文官的考察,包括南北兩京的在京文官。明代的京官每六年進行一次考察,其中四品以上的官員採取上書自陳的方式,最後由皇帝來定奪。而五品以下的官員就必須要按照規定的程序進行考察。在四品官考滿之後,皇帝准予其留職。拾遺主要是在品行等方面對其進行考核,拾遺進行的非常嚴格:“拾遺所攻擊,無獲免者”。考核結果或是稱職之語,或是平常之語,或是為不稱職之語,三年為一週期,九年通考黜陟。四品以上官員的任滿黜陟,由皇帝直接決定。因此這些官員都非常注重自己的品行,以被拾遺到自己某一方面的品行為恥。明代的皇帝比較重視京官考察,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為此朝廷起用了劉大夏為右副都御史,一年的大計就這樣進行中,共降斥一千四百人,雜職一千一百三十五人。請如例罷黜並調用。朱佑樘以人才難得,告諭道:兩司郡守,年未六十,雖疾不妨視事,素行不謹在前任、見任不謹罷軟,非本部確訪,或只一處開列,並其餘到官未二年,非老疾貪酷嚴重者,俱予留用。同月二十七日,吏部奉命復奏留外五十人。

弘治二年時任兵部職方司郎中劉大夏接到了父親去世的消息,便火急火燎地趕回老家處理喪葬事宜。劉大夏守喪完畢,被提拔為廣東右布政使,後被相繼調任為廣東左布政使、浙江左布政使。直到這一次的大計為右副都御史,章子俊入京述職途中,黃河出現了決口,在吏部尚書王恕的推薦下,劉大夏以右副都御史前去處理治水救災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