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 作品

第1560章 借力打力(下)

    比如這位御史就發現了華點:甲字庫太監王效等人發現歲額銀硃等料缺乏,然後張學顏回答了什麼呢?他實際上沒有正經回應為什麼會缺乏,而是筆鋒一轉,扯到了朝廷——尤其是皇帝的用度應該節儉上去。

    這種情況下,皇帝不回應是可以理解的。不過該御史認為這件事大有問題:缺的東西到底是怎麼缺的?各缺了多少?為什麼時任戶部尚書的張學顏不正面回答?這裡頭是不是有什麼問題?

    然後該御史借題發揮,忽然舉例現任戶部尚書高務實。他表示自高司徒上任以來,一直狠抓倉儲問題,其上任不到一年,已經抓了一大批庫管官、吏,而自此則從未出現過“庫中物料缺乏”之事。

    由此可見,張學顏當時的做法至少也是敷衍塞責,甚至可能是故意知情不報,乃至於本身就和問題有所關聯。

    該御史最後提到,君上治國不能以臣工地位尊卑而影響處置公道,他所例舉的張學顏失誤、失察等事也只是其中一部分,望皇上明鑑洞悉,罷黜張學顏。

    以七品御史彈劾閣臣,這在大明朝不算罕見,不過皇帝的反應也很常見。“疏入,上怒,詔斥該員妄議輔臣,乃至蔑瀆三任元輔,著貶三級外任。”

    當然,與此同時,張學顏也立刻上疏自辯並求退,同時主動閉門不出。

    這裡出現了兩個大問題:其一,皇帝的反應雖然如往常一般,是積極維護輔臣的姿態,但是皇帝維護輔臣的同時卻提到了一件事:“……乃至蔑瀆三任元輔”,這話從何說起?又代表什麼意思?

    “蔑瀆三任元輔”,是因為以上三件事各發生在高拱、郭樸、張四維為內閣首輔的期間。如果說該御史言之有理,那麼就意味著高拱、郭樸當時都是在包庇張學顏,而張四維雖然沒有在第三件事裡露面,但他作為首輔對此毫無反應,似乎也算是縱容張學顏的所作所為。

    所以這件事的根本就是:該御史本來沒有明說以上關於包庇、縱容等事,但皇帝非常敏感地發現了這個問題,並且立刻嚴厲申飭。

    從這個角度來看,證明皇帝對“三任元輔”非常滿意,容不得任何質疑他們三位的言論出現。

    但是這裡有一個疑問:通常而言,像這樣的暗示,只要臣下沒有明言,皇帝一般會直接裝傻,因為裝傻更方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何況,這些事發生都有些年頭了,按照大明朝的實際情況,現在要回頭去調查,那幾乎根本不可能查出什麼玩意來。

    站在皇帝的角度而言,他如果想要這件事消弭於無形,最簡單的辦法是直接不回覆——就當是個屁,放了了事。

    然而他回覆了,而且是“上怒”,並且做出了貶官外任的決定,這就有些奇怪。

    第二個問題是,高務實如今還在閉門不出,而張學顏又吃了一波莫名其妙的彈劾,這彈劾所說的事情歸根結底都不能算大事,但卻偏偏夠讓他上疏自辯、閉門不出。

    張學顏、吳兌二位閣老一直以來都是高務實在內閣中的兩大最強臂助,而正好在高務實本人閉門不出的時期,張學顏也被迫閉門不出了,這意味著此時的內閣之中,只有吳兌還能發揮作用。

    但吳兌一個人肯定是獨木難支的,這一點看看當前內閣的排名情況就知道:中極殿大學士申時行、建極殿大學士許國、文華殿大學士張學顏、武英殿大學士吳兌、文淵閣大學士王家屏、東閣大學士王錫爵。

    原本從“理論上”來講,六位大臣組成的內閣,其中許國、張學顏、吳兌三人都是實學派;王家屏基本屬於中立派,只是相對來說他在不少事情上偏向於支持實學派;排名一頭一尾的申時行、王錫爵則是心學派。

    這種格局看起來實學派明顯佔優,但其實不然:首先申時行是首輔,首輔的權威雖然和首輔個人的威望、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等都有關係,但不管怎麼說,除非出現了當年高拱起復回京之後,內閣出現“李春芳-高拱”這一首、次二輔地位嚴重顛倒的情況,否則首輔的權威是不可動搖的。

    其次,作為次輔的許國雖然是實學派出身,但他和高務實現在已經算是各走各的了,能夠不反對高務實,那可能都是因為高拱是他的恩相,他不太方便直接和高務實對著幹。實際上高務實提出的很多事,他都沒有正面支持,大多是不表態,其態度只能說還沒有強烈反對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