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 作品

第288章 經濟與黨爭(卌三)動搖





至於另一種可能,就是皇帝身邊人的建言,這也是很常見的。當然,經過數次內廷權宦被高務實鬥垮的教訓,眼下內廷之中似乎暫時沒人敢對他高元輔有所冒犯。





自王安之後,陳矩、劉平一派可謂“一統內廷”,而他倆顯然沒有動機對高務實不利——雙方可是二十多年的堅實盟友,而且迄今還是利益共同體。





那麼……難道是鄭妃?高務實確實有所懷疑,但事發突然,自己一點證據都沒有,現在懷疑也沒用。當下最關鍵的還是讓朱翊鈞堅定收復西域。





不過說實在的,朱翊鈞剛才引述的那些話其實不無道理。大明和漢唐確實在國情上有所區別,因此要再次堅定朱翊鈞決心也有些難度。





眾所周知,漢唐兩代曾為了西域拼盡全力,將其納入版圖。然而到了明朝,這一格局發生了逆轉。明朝,尤其是明初,國力確實強大,一些開國將帥也可謂戰功赫赫,按理說本可重現漢唐輝煌,統一西域才對。





然而歷史卻給世人開了個玩笑,明朝並沒有收復西域故土。這一歷史轉折,甚至在高務實前世那個時代引發了不少猜測。





其實明朝不征戰西域,並非是軟弱無力,反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決策。





首都遠在北京,國家的經濟重心南移,開國之時邊防穩固等等,這些都是促使明朝放棄對西域用兵的因素。





漢朝和唐朝將西域納入版圖的初衷,是為了保護中原免受匈奴、突厥之類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漢朝時,匈奴勢力強大,多次南下侵犯中原,甚至圍攻長安,給漢朝帶來了巨大的威脅。而匈奴勢力橫跨萬里疆域,不僅在中原王朝正北方向可以施加壓力,從西域方向同樣可以做到這一點。





為了抵抗匈奴,漢武帝不惜付出血的代價,最終將匈奴趕出了河套地區。河套地區的取得,為漢朝進軍西域提供了跳板。





如果西域落入匈奴手中,中原隨時會再次受到威脅。因此,漢武帝決定西出函谷關,消滅西域諸國,確保西域牢牢掌握在漢朝的統治下。





無論是漢朝還是唐朝,收復西域的主要目的都是為了保衛中原的戰略需要。唐朝之所以大舉出兵西域,也是因為當時突厥汗國的強大對唐朝的邊疆形成了巨大的壓力。收復西域後,可以瓦解突厥汗國的力量,保證唐朝北方邊防的安全。





然而,明朝呢?明成祖朱棣北伐取勝後,明朝的國力達到了鼎盛。但是,明朝的都城南京位於東南沿海,距離西域較遠,即使遷都北京,距離西域仍然遙遠。





另外,彼時殘元分裂、碎了一地,最大的兩股勢力也不過韃靼、瓦剌,對於明朝的中原地區來說,西域並不存在實質性的威脅,因此明成祖也沒有像漢唐那樣擔心西域會成為中原的心腹之患。





漢武帝時,派大軍西征,可見他對西域的重視。漢軍出函谷關,歷經沙漠,與匈奴血戰。最終,漢軍取勝,佔領了肥美之地,西域諸國紛紛臣服。





唐朝時期,行軍總管蘇定方等大將率十萬大軍披荊斬棘,與高昌國大戰三日,最終攻克高昌城,之後逐步使整個西域歸屬唐朝。這些往事無疑顯示了漢唐時期對西域的控制,也緩解了當時北方邊防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