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 作品

第285章 小侯爺(五)



            就在高珗送走岑雲漢之時,京華大少爺、南疆少主、南寧候應襲高淵正在定南王宮演武場觀看他新組建得八九不離十的西征親軍進行操演。

“暹羅國王定南王宮”之所在,便是京華在南疆的統治核心,是借用暹羅國王的名義而京華實際擁有的建築群。事實上,這就是一處佔地面積極其巨大的宮殿群。

作為京華花了十幾年時間、花費了千萬兩白銀才打造而成的南疆統治核心,定南城的規劃不僅面積大,而且照搬了中國式都城的模式,將此城分為外城、王城和宮城三大部分,由外及內一共“三環”。

定南城的外城修建堪稱“長城模式”,其北從宮城北面湄南河岸一線開始橫向建設橫斷南北的馬面牆,是為外城北牆,長二十里。由此北牆兩端往南建成東牆與西牆,此兩牆各長三十里,南面的南牆自然也與北牆相同,為二十里。

如此一來,定南外城之大就變得舉世罕見了——城牆周長高達百里,面積高達150平方公里!

當然,雖然外城巨大,不過外城之中、王城之外的建設尚未完全,還有不少未開發片區,這也是必然的。畢竟在這個時代的暹羅,即便定南城聚集了大量漢人移民和歸化漢人,但想要在十來年的時間裡就補充滿如此巨大的城市人口也是不現實的。

以目前的情況來說,真正得到比較完整開發的還是內城,即王城、宮城這“二環內”。

且說那“王城”——也就是內城的位置,大概位於後世曼谷東南的“邦南彭”河流半島,佔地約40平方公里。

“河流半島”這個詞彙頗有意思,它實際上是由於湄南河在那裡來了一個急轉彎,於是形成了一個半島,當地人稱之為“邦南彭”。這個半島的特點是本身面積頗大,但連接陸地的部分很“細”。換句話說,就是隻有一條不寬的陸路聯通著“大陸”本身。[注: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用衛星地圖看一下“北欖邦南彭水上市場”的地形。]

如此一個半島顯然極其適合陸地防禦,單從防衛來講,甚至可能比著名的“世界渴望之城”君士坦丁堡還要誇張。而且這臨近入海口的湄南河也足夠寬闊,至少當今世界還沒有萬噸海船,那也就意味著京華的任何戰艦都能開進去作為水面防衛輔助。

現在可以說,在王城(內城)建好之後,哪怕定南城的外城造反,亂兵也進不去內城——除非內城的漢人士兵也造反了。

四十平方千米可不小。這麼對比一下吧:後世的北京故宮(基本上是明紫禁城去掉三海)的面積為72萬平方米,相當於0.72平方千米。也就是說,這個名義上的暹羅王城、實際上的定南內城,面積有55個北京故宮那麼大。

再對比一下,明北京城一開始的面積是東西寬六千六百七十米,南北深為千三百一十米,實際面積為三千五百四十萬平方米,也就是35.2平方千米——比定南內城還要略小。

不過,嘉靖二十六年時,明廷決定加修北京外城。原計劃四面都建外城,總長七十餘里,只是到了嘉靖三十二年,修完南面部分十三里左右之後,因為人力、財力困難而停工,北京就由初建時的矩形,發展成在南面建有外城的凸字形平面。

此時的京師南外城東西寬約七千九百米,南北深約三千二百米,南面三門,東、西面各開一門,北面兩門。由三條南北向街與一條東西向的大街垂直相交,形成幹道網。

建外城後,北京的城市中軸線向南延伸至永定門,長度增至七千六百米,城區面積也增至六千二百五十萬平方米,也即62.5平方千米。

不過這裡必須注意的是,此時的京師北城稱之為內城,南城稱之為外城,它已經是一個“完全體”了。而京華目前建成的這個40平方公里的“暹羅王城”,它只是定南城的內城,外城還有110平方公里——現在可以看出定南城規劃之巨大了吧?

高務實要的就是巨大,因為他需要定南城聚集足夠多的漢人與歸化漢人,如此才足以在萬一南疆出現問題的時候可以在定南城就近補充力量。這顯然是高務實的底線思維所推動的,畢竟南疆可不是漢人經營了數千年的“熟地”。

正是因為面積巨大,所以花費也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