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 作品

第284章 總百揆(卌九)再引“天雷”

 二是嘉峪關境內地理特殊,討賴河峽谷、黑山、新城草湖可以阻擋通行,把這些天然屏障用長城、墩臺連接,再派駐軍隊把守,則長城倚憑天險,就形成了嘉峪關獨特的國家防線。天塹、天險是嘉峪關長城防禦體系的主體。天險緊湊,致建設成本低,戍守效率高,所以明朝選擇在嘉峪關設立國家防線。 

 明長城以外存在過渡地帶或明蒙雙方控制地區。嘉峪關以西的哈密、敦煌就是這種性質。開國之初,明廷為了穩定邊疆,維護嘉峪關以西國防安全,一是在敦煌、哈密設立七個羈縻衛,任命番夷部落首領為衛長官;二是在哈密設立忠順王,由朝廷任命,當地推舉首領擔任;三是通過調節嘉峪關通商頻率與稅率控制與蒙古和西域勢力的關係。 

 這些措施,調控了與西域的關係,拉攏、牽制了蒙古勢力。致嘉峪關以西在正德朝以前沒有刀兵,基本穩定。 

 然而到了16世紀初,新疆蒙古勢力由滿速兒繼承汗位(明史稱速檀,速檀是“蘇丹”的音譯,泛指中西亞國家的國王和統治者,滿速爾是東察合臺汗國第十三任汗),他有復辟蒙古、統治中原的野心。 

 滿速爾汗清楚知道,要想佔領中原,必先佔領河西,要想佔領河西,必先佔領肅州,要想佔領肅州,必先突破嘉峪關防線。自此,嘉峪關開始被覬覦,隨時受到新疆蒙古勢力的武力威脅。 

 經過幾年厲兵秣馬,滿速爾汗於正德十一年(1516年)十一月,率領一萬多蒙古軍隊東進。面對重兵把守、不易逾越的嘉峪關防線,蒙古軍隊沒有直接從正面攻擊,而是派出一支人馬,偷渡人馬難行的天生橋,跨越討賴河文殊段,潛至嘉峪關背後。 

 十一月十五日,東西夾擊、多處用兵,對嘉峪關及其防線展開全面攻擊。當時芮寧任肅州遊擊將軍,他曾在正德二年前後任嘉峪關領操把總指揮。得知嘉峪關被蒙古軍隊圍攻,芮寧於十六日帶兵前去救援,行至文殊馮家溝一帶,與蒙軍遭遇,被攔截,雙方惡戰一天,最後明軍全部戰死,芮寧也中箭身亡。同日嘉峪關淪陷,隨後蒙軍包圍肅州。 

 至於嘉峪關陷落的戰鬥經過,史書、志書均無記載。只有位於後世野麻灣村西的小缽和寺(寺營莊子)的鉅額藏糧說明戰鬥極其慘烈。 

 然而,劉綎打聽或者查證來的這些歷史對他幫助並不大。 

 成化以來,新疆因部族紛爭、王位爭奪產生大量流離失所的難民和流民,他們東歸明朝,被安置在肅州城及其周圍。這其中,混有大量的蒙古奸細和臥底,這些奸細和臥底長期以來從事蒐集情報、策反番夷、發展敵後隊伍等工作。嘉峪關防線的駐軍、佈防、戰力、要塞、路途等情報被滿速爾因此獲得。 

 他們十六日在肅州城內暴動,試圖裡應外合,陷落肅州城。肅州守軍全力鎮壓並最終穩定局面,但也因此沒有及時、也沒有能力派兵增援芮寧。當然,反過來講,芮寧所部在文殊與敵惡鬥,也為肅州明軍平亂贏得時間。故最後因為內應計劃破敗,蒙軍搶掠後撤退。 

 換句話說,滿速爾汗拿下嘉峪關也是依靠偷襲。而且不得不說的是,芮寧雖然英勇戰死值得肯定,但他作為一軍主將戰死在嘉峪關外的野戰之中,也是間接導致嘉峪關失守的重大責任人——封建軍隊主將戰死,後果大家都懂。 

 這樣來看,反而印證了一件事:嘉峪關這地方只要守軍自己謹慎、不盲動,基本沒有什麼弱點。 

 無法展開奇襲,正面戰場又集中不了足夠的重炮,劉綎一時也沒了辦法,只能硬著頭皮向內閣說明情況,然後徵詢一下強攻是否可行——換句話說,能不能拿人命填。 

 高務實接到劉綎的軍報也很撓頭。他沒去過如今的嘉峪關,但在後世倒是簡單的遊覽過一下,雖然窺探不到大明時代的嘉峪關全貌,但也大致瞭解這地方的確易守難攻——正如劉綎所言:繞無可繞,也擺不開陣。 

 然而,要讓高務實同意拿人命去填,高務實也不可能答應。 

 即便不說什麼生命寶貴這樣的話,單說調一個士兵去嘉峪關,你當是玩呢?知道需要多少成本嗎?拿這種成本堆過去的大軍填嘉峪關天險,然後還要繼續西征,那他高元輔不再額外撥付一兩百萬銀子打得住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