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 作品

第281章 朝歸倭附(圩四)天津巡撫

    首先是地域型政區的肇始——天津道整飭副使的設立。天津城內有天津衛、天津左衛、天津右衛。三衛及其官長曆來爭權奪利,遇事則推諉扯皮。

    究其原因,主要是長官級別一致,三人同處一城,偏偏互不統屬,使得天津衛城的管理不善,以致“顧乏帑積,勢不可猝辦”。

    天津作為“密邇神京”的漕運重地和中轉中心,三衛的混亂管理狀態必然使天津衛城出現某種失控現象,最高當局不得不開始關注並著手解決這個問題。

    弘治三年(1490年),時任刑部左侍郎白昂向朝廷提議:“弘治辛亥,用廷臣議,始於山東按察司員外置副使,以璽書命之,使整飭兵備於天津”。

    朝廷接受了建議,遂於弘治五年維修衛城,“自城壕起東至大道,南至王千戶莊,西至稍直口大道,北至馬家口。南北長十里,東西闊八里,軍民開種,照數納糧,舊為豪右所據。弘治五年修城,奏復之,每年抽分蘆葦並收子粒共計價銀貳佰伍拾餘兩,收儲在官,均之造磚”。

    可見,天津道整飭副使不但有軍事職責,也有行政職責了。此後,天津城的管理權開始統一,軍民也由此分治,剝奪了三衛的行政大權。

    應該說,天津道整飭副使的設立,是天津城市由軍事管理體制向行政管理體制過渡的開始,也即由軍事型區劃向地域型區劃的過渡。

    其次,地域型政區的進一步發展——天津巡撫的設置。巡撫的來歷和現狀在本書中已經有過比較詳細的解釋,這裡也不多說,此處單說“天津巡撫”的產生。

    天津原本是沒有巡撫的,因為此前似乎並無在天津設置巡撫的必要。然而,日本發動侵朝之戰後,明廷很快決定援朝抗倭,由此就需要解決出兵所必然帶來的後勤壓力劇增問題。

    於是,在高務實確定了主要後勤由海上提供的原則(不是說陸上就不運了),並且得到皇帝認可之後,他很快就相應地提出了在天津設立巡撫的建議。

    這一建議得到批准的過程並不複雜,其中也並沒有多少困難,但是對於天津巡撫的轄區、職責和權限等問題,從朝戰開始至今,朝廷在數年之內已經調整過了兩次。

    第一階段,萬曆二十五年,天津巡撫自保定巡撫析置,專飾海防,但無陸上轄區。當時的主要任務就是給李如松他們提供海上運輸的補給,基本都是運往朝鮮半島的西部沿岸。

    之後,由於停戰協議簽訂,朝廷內部大多數人認為既然此職是為戰事特設,現在仗打完了,自然應該“事畢即裁”,於是又把天津巡撫裁撤掉了。

    高務實當時稍微提了一點反對意見,不過他又不能直說這停戰協議只是廢紙一張,因此說出來的理由也只能是“不若待大軍撤盡,確定倭人已無再犯天朝藩籬之意,於是裁撤不遲”。結果這話的立足點被認為過於保守,因此沒被採納。

    第二階段,當然就是朝戰再起之後。這一次“復置時,割保定巡撫轄區之河間府,順天巡撫轄區之武清、寶坻二縣,永平府之灤州、樂亭縣以及沿海島嶼為其轄區”,由是統管地方大權,也有了陸上轄區。

    說個題外話,原歷史上還有第三個階段,“崇禎四年,因置山永巡撫,灤州、樂亭別屬之”,也就是天津巡撫轄區內縮,僅轄河間一府。

    現在的天津巡撫沒有內縮轄區一說,因此不僅管著天津衛本身,還有河間府,武清、寶坻、灤州、樂亭這一州三縣之地,以及沿海島嶼。

    說到這裡,高務實為什麼特別關注天津,對天津“別有一番感情”的原因也就逐漸浮出水面了——灤州現在歸天津巡撫管轄。

    灤州有什麼特別的嗎?當然有,依然保持著京華集團旗下最大系統性產業基地名號的開平工業區就在灤州啊!換句話說,開平工業區目前的直屬主管領導,那就是天津巡撫。

    如此重要的職務,高務實肯定不會讓旁人染指,必須得任命一位“自己人”才能放心,這是不必多說的。因此,當前的天津巡撫不是別人,正是他的門生——葉向高。

    其實最一開始,葉向高對於自己即將出任天津巡撫的消息不僅沒有欣喜,反而還有些牴觸情緒。

    這倒不是說堂堂巡撫大員的位置都不放在葉向高眼中,而是他本來好好地在清貴之極的翰林學官位置上混資歷,前程不僅是比較固定的,而且還非常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