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 作品

第991章 激將(二合一)

    好在他家老八現在還不存在,沒記錯的話應該是十年之後才會出生,不算什麼威脅。

    那麼,現在最合情合理的判斷就是,李成梁的確是原本就要打古勒寨的,不過自從出了李如桂那檔子事之後,因為某些不好確定的原因,李成梁把出兵時間硬生生提前了。

    至於為什麼提前,這個應該沒有太大的疑問,無非就是李成梁要給自己製造一個“不在場證明”。

    但是李成梁這麼做之後,其下一步打算卻並不好判斷。

    按照常理而言,他這樣做本身就是要“賣”了遼南,很大程度上來講,應該是在借刀殺人——殺的自然是高務實。

    但高務實又覺得還有一種可能:李成梁未必真敢讓他高某人死在遼東。

    這個想法,乍一看似乎有些說不過去,因為李成梁既然敢賣遼東,肯定是在中樞層面有了靠山。

    那既然要賣,就乾脆賣個徹底好了,等遼南被打得稀爛,證明了他高務實是個虛有其名的所謂名帥,他寧遠伯再回師收拾殘局。

    彼時,朝廷也好,皇帝也罷,哪怕心裡不願承認,也只能捏著鼻子說他李成梁對遼東而言是一日不可或缺的,那樣的話,他的地位就穩如泰山之固了。

    可是,歷史上的李成梁在為官一道上是很謹慎的,他對於什麼人能得罪,什麼人不能得罪,看得非常清楚。

    而他在鎮遼期間,真正從頭到尾不敢得罪的人是誰?說起來甚至可能有些讓人難以置信——這個人叫高淮,是個鎮守太監。

    高淮原本是尚膳監監丞,萬曆二十四年起受命開礦、徵稅遼東。此人到了遼東之後,其爪牙廖國泰虐民激變,他誣捕諸生數十人。旋誣劾時任遼東總兵馬林,又扣除軍士月糧,以致前屯衛、金州、松山等地戍軍譁噪,他奔逃回京,又誣奏同知王邦才、參將李獲陽,激起遼東境內變亂。

    而李成梁當時雖然下野,卻在高淮監遼期間,一直充當高淮的幫兇,對他的行為絲毫不加以遏制(遼東除了總兵馬林等寥寥幾人,其他重要將領幾乎全是李成梁的舊部、親兒、乾兒),其原因無非兩條:一是整垮馬林,讓遼東重回李家之手;二是高淮得罪不起——此人是萬曆帝親信心腹。

    所以說李成梁很清楚什麼人得罪不得——皇帝身邊的親信遠比文官更不能得罪。

    文官,他只需要面子上尊重著就差不多了,其他無非是送錢送禮、打點到位就行;但皇帝身邊的親信不行,這些人是隨時可以影響皇帝對他李成梁看法的人。

    武將之所以怕文官,原因是越到後期,皇帝受文官的制衡就越大,以至於武將一旦和文官衝突,皇帝多半會選擇給文官面子而壓制武將。

    可是歸根結底,武將怕的其實還是皇帝,文官實際上是藉著皇權在壓制武將。

    皇權之所以受文官制衡,是因為文官掌握輿論,皇帝為了身後名考慮,不得不對文官表示更多的尊重,可是皇帝對於武將卻未必需要如此尊重——論用人,朕不差你這一個,而你又不能影響朕的名聲,那朕自然想怎樣就怎樣咯。

    然而一般的文官如果對李成梁不滿,想要搞掉他,是沒法直接從皇帝那邊想辦法的,他們必須找出許多的道理、許多的原因來佐證自己的論點,藉此說服皇帝相信李成梁不可用,而這些道理、原因必須是從道理上站得住腳的,這就很難了。

    但皇帝身邊的親信就不同了,比如內宦,他們只需要稍稍想點辦法,就能輕易在幾句話之間給皇帝造成直接印象,譬如:李成梁這廝不忠。

    文官說李成梁不忠,他們需要拿出一大堆的證據來佐證自己不是瞎說;內宦說李成梁不忠,他只需要稍稍舉幾個小例子,甚至這些例子是不是真實存在都無所謂,皇帝聽了就可能心裡留下一根刺,繼而越看李成梁越覺得不忠,但凡有一點點失格之處,就聯想到不忠上面去。

    這就沒得玩了。

    作為朱翊鈞親信來做遼東鎮守太監的高淮有這樣的影響力,那作為皇帝親信中的親信,十年同窗的高侍讀,李成梁會不擔心高務實有這樣的影響力嗎?

    顯然他肯定會擔心,甚至從皇帝最近幾次對高務實的升賞、厚賜就看得出來,高務實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是極其特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