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 作品

第387章 諭德上疏(上)

    當然了,也不會有傻子跳出來說他的數據有誤,畢竟誰也沒去量過。

    然後高務實開始回顧了一下從古自今,各個王朝統治如此廣闊疆域的方式,也就是信息傳播方式。“修築烽燧,燃放狼煙;駕馬服牛,徒步奔走;整治道路,設置驛站”,諸如此類,不一贅述。

    接著引出主題,說在這千差萬別,形態各異的信息傳遞方式中,驛站所發揮的作用尤為值得重視,他在疏文中說“驛道者,國之脈絡,不容壅滯”,又說“置郵傳命,如人身血脈,不能一日廢也”,可見其在政令上通下達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最後則點明中國曆代諸王朝無不以京師為中心,修築四通八達的驛道,在其上設置為數眾多、功能齊全的驛站,戍有驛卒,以便有效地傳遞政治、經濟、軍事等信息。

    疏文接著開始說本朝,說自太祖“混一區寓”後,為鞏固統治,以驛站為軍國機務最急之事。自登基之日起,便治水、開山、修路、造橋、備馬匹、設車船,“置各處水、馬驛”。

    馬驛是指陸驛,“應用馬、驢、車、人夫”郵遞,衝要處“或設馬八十匹,六十匹,三十匹”,“其餘非重要,亦系經行道路,或設馬三十匹,十匹,五匹”;

    水驛則以舟船為之,“通行正路,或設船二十隻,十五隻,十隻”,其餘分行偏路,“亦設船七隻,五隻”。可見,根據驛路位置之輕重,行人之多少,水、馬驛所役車、船、舟、馬多寡不等。驛卒一般是“要路十人,僻路或五人,或四人”。

    然後又說明本朝郵遞機構,除驛站外,還有遞運所、急遞鋪,但是比之後二者,驛站不僅遍及腹裡,還廣泛分佈於遼東、甘肅、朵甘、烏斯藏、松藩、四川、雲貴、廣東等邊遠地區。至嘉靖二十八年,全國上下各類水、馬驛高達一千二百九十五處。

    顯而易見,大明驛站“櫛比蔓延”,遍佈全國各地,可謂水路交通、信息傳播的大動脈,也正是由於無處不有的驛站,才鑄就全國性的交通網絡。

    驛站專職“遞送使者,飛報軍務,轉運軍需”,事務繁忙,用途廣大,負荷最重,故在溝通各地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擔負著重大的責任,發揮著巨大的功用。因此,驛站自然而然成為明朝官方信息傳播的主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