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卷詩書萬點花 作品

703、李尚書幹不長二

    這錢花得值。就當是買下多倫了。

    這3600人,可以說是大明裝備和訓練最好的一支軍隊了。

    楊凡說道:“等陛下把縮編和精幹後的京營還給勳貴時,勳貴們會感激涕零的。這就是人心。陛下這麼一折騰,京營的財政負擔減少了八分之七。等他和東林合作把九邊重鎮也裁撤了,軍費能減少一半。兵權也回來了。真是好算計。”

    “他就不擔心東林尾大不掉嗎,九邊裁撤了,肯定是汰弱留強,最後留下十萬左右的精兵去漠南駐守。這些兵馬要是落到東林的手裡。陛下就不怕嗎。”小娘皮皺著眉頭說道。

    “他還真就不怕。薊遼督師還有替補人選,就是皮島的毛大帥。袁督師要是不行,他就會讓毛督師上崗。戶部掌握在魯黨畢自嚴手裡,他掐著遼東的糧餉,這也是之前東林想把他拉下來的原因。”楊凡說道。

    林月如也說道:“陛下是看透了,大明的軍隊基本都不堪大用了,他現在手裡有錢,這是打算自己單幹了。”

    楊凡說道:“陛下這是在下一盤大棋啊,他要是把這些事都辦成了,遼餉可以取消了。因為軍費不需要這麼多錢了。”

    說起遼餉,非常的蛋疼。這玩意兒被弄出來,本來是臨時加派的。結果一直收到了民國時期才徹底結束。

    遼餉是東林搞出來的,始作俑者是帝師孫承宗。

    大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因遼東局勢日壞,財政早已無法支持大規模的軍事行動,遂採取“加派”的方式徵收臨時性賦稅“遼餉”,除貴州外,天下田地每畝加收三釐五分銀,用於支持明朝在遼東的軍事行動。

    隨著遼東的局勢逐步崩壞,又經過萬曆四十七年、四十八年兩次上調後,遼餉從臨時性徵收變為固定徵收。額定為每畝九釐。

    這之後,無論遼東形勢如何變化,均常態化徵收。隨後,國內造反的蜂擁而起,後又出於相同原因,加派剿餉、練餉,合稱“三餉”,一直徵收到明朝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