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卷詩書萬點花 作品

387、魯密銃和斑鳩銃一

    三個方陣的中隊衝了上去。

    這些士兵使用的盾牌是楊凡賣給他們的鋁合金盾牌。

    東瀛人太矮小,他們要是拎著盾牌,就揮舞不了武士刀了,他們全靠靈活跳躍來搏鬥。

    楊凡給他們的鋁合金盾牌,強度是鋼鐵的數倍,但重量只有三分之一。防護面積大。一般一個小隊,裝備十個盾牌兵,十個火門槍手,十個長槍兵。

    長槍是東瀛古代五兵之一(武士刀、弓箭、薙刀、長槍、肋差)。他們管這玩意不叫槍,叫槍在日本稱為鑓(qian)。

    日本早期沒有步兵集團作戰,長槍主要是蝦夷人的武器。

    鎌倉時代之前,主要戰鬥模式是一騎討,也就是武士單挑,或者互相射箭。最後用太刀肉搏。

    沒有兵團作戰,陣列作戰的概念。

    蒙古統一中國建立元朝後,兩次從東北的高麗(今韓國)渡海入侵日本發動文永之役。

    蒙古一方的士兵則多數持槍矛上岸戰鬥,而矮小的日本人只有太刀、雉刀這類兵器抵擋,因為他們太矮,所以柄不長,結果吃了大虧。

    他們的國土大部分狹窄的崎嶇,山地不適合大規模的武士騎兵開展奔馳作戰。

    戰鬥模式也逐漸由騎馬武士們的騎射作戰向步兵集團作戰而轉變。東瀛槍由此發展起來。

    楊凡給桃子設計的空心方陣隊形,長槍依舊使用了他們的鑓和十文字槍。畢竟這個時候,他們使用自己的武器已經三百多年了,武器還是熟悉的最好用。

    東瀛的槍和華夏的有很大的區別,主要安裝的方式。華夏早期的長槍,如鈹,鎩等,槍頭尾部是一種釘子狀結構,是插進木柄的,而中國的槍是套住木柄的。

    這就是著名的鋌裝和套裝之分。鋌裝的木柄是橢圓形的,可以劈砍,類似斧子的柄。套裝的柄基本都是圓形的,只能刺。

    三個中隊,三百人衝進去後,之前的武士也跟在後面衝了進去。

    楊凡等人也跟著從正門進入二進院落。

    隨著李府家丁的第二次射擊,裡邊煙霧瀰漫。

    這一次鋁合金的盾牌擋住了火槍。一陣劈里啪啦的響聲後,家丁們發現,對方的盾牌不知道是什麼材質的,看著很大,但那些矮小的人,用著一點不吃力,而且完全擋住了鉛彈,連凹陷都沒有。

    家丁們頓時慌了。三列的橫隊頓時有些混亂起來,有些人想要後退,被頭目們阻攔,頓時有些混亂。

    隨即,教團這邊盾牌兵後面的火門槍兵開火了。

    從楊凡這裡購買的九連發火門槍,依次被點燃槍管側面的引線。

    三十米內,這種連續發射的火門槍優勢極大。儘管遠距離不行,但是用來巷戰太好用了。

    它猛烈的連發火力,足夠把對方打的人仰馬翻。

    砰砰砰!

    這邊的教團火槍手,直接就連續九發把槍管打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