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椒牛仔骨 作品

第342章 尊重來源於什麼?

 現在聽到薛連城這話,搞得他好不尷尬,趕緊義正言辭道,“其實這是世人對薛的誤解,上賽季他上演絕殺和殺死比賽的戲碼,數之不盡,怎麼可能沒有攻堅能力。” 

 頓了一下,薛連城才接著道,“但憑藉這三板斧,我拿到了場均23+分,拿到了常規賽mvp,這是為什麼呢?” 

 核心打法是他來分配球權,而奧拉迪波只需要得分就可以了。 

 重要的是,需要做到揚長避短,而不是一腦門撞在南牆上,一直回不了頭。 

 所有人都知道問題在哪。 

 薛連城:“他們說我進攻端得分手段只有三板斧,第一,像推土機一樣突破,第二,就是投三分,第三,就是靠著技巧博取罰籃,他們說我根本就沒有像樣的得分能力,攻堅手段像屎一樣,根本稱不上巨頭球星。” 

 韋德果然示意拉開了。 

 其實奧拉迪波防得已經很好了。 

 而其他人也一片沉寂。 

 啟動。 

 這就導致球隊進攻缺失了非常重要的一環,進攻火力自然也就難有往日的兇猛。 

 步子邁得特別大,只一步就跨到了奧拉迪波的身前。 

 所幸他的威信不錯,說出的話,還是很有說服力的。 

 盧指導和薛連城表達的意思,可不正是他的現狀嗎? 

 只要打出表現來,至少數據統計表現要好,才能有說服力。 

 奧拉迪波一臉疑問地搖搖頭,“不知道。” 

 怎麼自己踩自己呢? 

 但哪怕他用出了百分百技能,也沒有止住尼克斯的頹勢。 

 韋德並沒有直接奔框。 

 這已經形成了一種信念。 

 韋德反應也快,傾身去撲。 

 詹姆斯不但是一個進攻發起點,還是一個非常出色的終結點。 

 壓上去。 

 但奧拉迪波還不死心。 

 甚至可以用當頭棒喝來形容,每個人的腦瓜子嗡嗡的。 

 很明顯。 

 畢竟薛連城剛才可是說了奧拉迪波一大串好話。 

 重要的是,球隊拿到比賽的勝利的同時,自己個人數據統計也非常漂亮。 

 半場結束時,尼克斯以46:63落後了熱火17分。 

 再加上奧拉迪波一直在跟韋德較勁,完全失去了往日的比賽節奏,打得相當糟糕。 

 經過這一個回合的較量,奧拉迪波的風評反而下降了。 

 來到籃底下出手,有沒有把握投進,自己是最清楚的。 

 是不是單挑? 

 怎麼得的分? 

 是不是吃餅? 

 是不是擋拆? 

 是不是跑位掩護? 

 都不重要。 

 所以,他哪裡樂觀得起來。 

 而且力量對抗很大。 

 嗯…… 

 更做到了發揮領袖精神的作用。 

 要知道,奧拉迪波可是防突不防投的,留的距離足夠大。 

 他最怕奧拉迪波倔,那就麻煩了。 

 這可相當讓人不解。 

 這就是為什麼韋德能成為超級巨星的原因。 

 所有人都懵了。 

 因為在他們當中,也有不少人在賽季不久的時候吐槽過這一點,他們也覺得薛連城就是傳球厲害點,捕捉機會的能力強點,當球隊需要得分的時候,往往都是韋德站出來,根本配不上超級巨頭的美譽。 

 因為上賽季他還在騎士,他還以詹姆斯馬首是瞻,熱火可以說是他們的死對手,作為熱火的當家球星,薛連城自然成了他的吐槽對象。 

 也可能是真的好奇。 

 作為前任的韋德,不吃味是不可能的。 

 本場比賽解說員:“嘿嘿!奧拉迪波想要挑戰韋德,感覺還是嫩了一些啊!” 

 所有人愣住了。 

 最終還是泰倫-盧站出來,“所有人,請打起你們的精神,我希望下半場能夠看到煥然一新的你們,因為比賽還沒有結束,我們擁有全世界最好的籃球運動員,我們可以做到任何事情,這點分差,對我們來說,根本不是什麼問題。” 

 灌雞湯這方面,泰倫-盧確實有一手。 

 一眾人回答得異常響亮,“有……” 

 投得非常堅決。 

 韋德又一次用身體壓迫的方式,試圖強行讓奧拉迪波降下速度。 

 而兩人身體接觸的一瞬間,韋德依靠爆發力和核心力量,把奧拉迪波給頂開了。 

 如果不是薛連城啟用百分百命中技能,這分差就得奔著20+去了。 

 泰倫-盧反應過來,輕咳一聲,“薛,你沒什麼其他的話需要補充了嗎?” 

 薛連城沒有責怪,而是拍拍奧拉迪波的腰身以作鼓勵。 

 盧指導大喜過望,“是的,我希望所有人明白自己的定位,做自己該做的事情,我相信我們能翻盤,有信心嗎?” 

 來到弧頂。 

 奧拉迪波終於緩過神來了,他深吸一口氣,“我知道我該做什麼了。” 

 但薛連城從其眼神中,看出了其堅定的信念,彷彿在說:我一定會幹翻他的,一定…… 

 簡直就是災難。 

 也是韋德硬解能力強悍的最主要核心。 

 薛連城卻搖搖頭,“其實他們說的沒錯,我得分方面,確實只有三板斧。” 

 揚手就是三分。 

 奧拉迪波還是時不時要跟韋德較勁,兩人互不相讓,打得很是激烈。 

 這對尼克斯的傷害太大了。 

 按理說是能過去的,但韋德橫移速度並不慢,給予了身體接觸。 

 這種情況下,效率自然非常難看。 

 薛連城只說了一句:“出機會了,大家就放心大膽地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