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泡茶加冰 作品

第428章 滿川龍虎舉



            對於北宋諸事,李世民倒沒有太多感觸。

其中的考量也並沒有那麼多,單純只是覺得這北宋的戰爭屬實無趣極了。

親臨戰陣,激勇破敵,高歌以賀凱旋,這是他所中意的戰爭。

動無遺策,一擊中的,精兵行奇襲之勝,李靖的這般領兵之法他也同樣讚賞。

而這兩種戰法,在那宋朝天子宰輔猜忌折辱武將且派監軍掣肘的情況下,定然是無法施行的。

就如那楊業,老於邊事又如何?動曉敵情有何用?忠烈勇武所託非人,以兒郎性命為注,最終只道一句可惜。

而無論是那真宗一朝大造天書封禪,還是歲幣委和以代戰,皆令他不齒。

故而簡單慨嘆過後,李世民也不放下手中的筆,左手拇指和食指略微捋了捋自己的虯鬚很是自得:

“朕的文采自是極好。”

長孫無忌笑眯眯贊同:

“後世那長安辭舊迎新之賀亦是用陛下所題之詩,足見陛下文采傳千年。”

“陛下或可題文賦以贈後輩,想來足慰後輩。”

長孫無忌這個說法頓時讓李世民有點心動。

此前後世提到失卻《蘭亭集序》這件國寶時,杜如晦便有促狹之言請他將寶帖送於後世。

當時雖只是戲言,但後來李世民確實還認真考慮過,畢竟此物雖珍貴但也不過是用來臨摹觀賞,但對後輩來說端得是意義非凡。

而且寶帖雖然珍貴,但若論效用,難當從後輩之處所得之萬一。

但……這畢竟可是王羲之真跡,而且一旦送出那便是不可復得,那此時豈非臨摹而賞一次便少上一次?

這種糾結的心情令李世民矛盾極了,但此時長孫無忌一說,李世民才驟然想到:

於後世而言,恐怕朕之真跡亦可作寶也,既如此不如干脆先臨摹一貼《蘭亭集序》贈送?

越琢磨便越覺得這個想法可行,李世民也不由得喜上眉梢。

《蘭亭集序》這寶帖最終肯定還是會贈後輩以作酬謝,但不影響眼下將寶帖再多留一段時日。

【按理來說,北宋如此崇文抑武,漫山遍野都是士大夫們大展拳腳之地,怎麼著也應該有一兩個能拿出來誇誇的吧?

但很可惜,北宋士大夫的武功水平不能說是一無所有吧,只能說是一文不名。

現代有研究宋史的學者言語相當諷辣,稱北宋的文官集團有強烈的自欺性,也就是非常喜歡騙自己。

而這種心態的形成,如今一般認為是形成於真宗時期。

咱們此前說過真宗大造天書祥瑞上泰山丟人現眼的事兒,封建時代的史書往往為尊者諱,將這件事定性為“佞臣作亂君主失明”。

但咱們現代不用管它皇帝算老幾,說實話無論是天書還是封禪皆規模浩大,若沒有整個中樞系統的配合,宋真宗和一兩個佞臣基本不可能成事,所以這件事實際上是真宗和士大夫的一次媾和造神。

天書封禪當中的自欺屬性,當時獻策的王欽若說的非常明白。

“城下之盟,古所深恥,非天表瑞貺……不足聳狄人而掩茲醜”

由此可見真宗時期的士大夫很明白:澶淵之盟確實非常丟臉,那咱們乾脆弄出來天書嚇嚇遼人順帶遮醜吧。

後來劉娥臨朝稱制把天書都送進真宗墳墓裡,這才終於止住了這樁鬧劇,但北宋士大夫的自欺之風已然剎不住車了。

另外不可否認的是,從仁宗一朝開始,北宋的士大夫秉承著“內聖外王,承當天下事”的人生信條,基本都有很強烈的建功意向。

宋夏戰爭爆發,當朝的士大夫翹楚如韓琦、范仲淹、夏竦、龐籍、文彥博都趕赴前線,都是急於建功立業心態的體現,但可惜都沒什麼用。

狄青曾私下說過,軍旅之事,非所任也,算是這位底層出身的將軍對於北宋文武問題非常一針見血的評價,但沒人會在意他的意見。

對於一干士大夫的領軍成果,《儒林公議》記載的很清楚:

“慶曆初,夏寇方盛,陝西四路並任儒帥,久而未有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