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泡茶加冰 作品

第409章 稍遜風騷



            【回過頭來看,趙二看不起秦皇漢武,對二鳳也錙銖必較,除開本人有點拎不清之外,更大原因也是因為秦皇漢武在唐宋時的風評變化。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前面說過的少年天子哲宗。

哲宗趙煦執政時,曾讓蘇軾之弟蘇轍臧否朝政,而這當中便不可避免要談到前朝得失,也就是宋神宗時。

蘇轍用“父作於前,子救於後,前後相濟乃聖人之孝也”的邏輯,將宋神宗比作漢武帝歷數西漢時的種種弊端。

馬超感覺還是低估了三將軍的臉皮:你這叫看懂了?

如果您發現內容有誤,請您用瀏覽器來訪問!

不過話都說到這兒了,不妨順帶看一下曾被贊“有史以來第一作”的《沁園春》。】

神宗死,哲宗繼位,太皇太后高滔滔垂簾聽政。

也是因此,神宗病重還沒噶呢,那邊邢恕、蔡確、章惇等臣便已經在謀立雍王或曹王為帝,打算效仿趙二的事情再來一次,混個頭等功。

馬超來得晚故而不知曉,而經過張飛解釋也有瞠目結舌之感,與一同慨然動怒:

“吾只幸未生於宋,免得遭見此等齷齪之輩而汙眼。”

只不過沒想到哲宗不按套路出牌:你竟敢用漢武帝這個暴君來指代先帝?

如今來看,秦皇漢武在唐末宋初逐漸並列成為暴君的代指原因有二:

一是因為從安史之亂起,天下皆受藩鎮之亂,兵強馬壯者為禍於民,這是唐宋之交的百姓最為真切的感悟。

“嗯……北國風光…冰封…雪飄…內外…舞……”

張飛據理力爭:“軍師,俺還是認得不少字的。”

要不是二鳳開貞觀之治拉了分,多少也得挨宋朝士大夫幾個大耳瓜子。

不過手中那字條還沒寫完,便聽到了這哲宗繼位的種種不易,於是旋即便改了主意:

以如今的眼光來看,高滔滔之所以否定變法,更多還是出於鞏固孫子哲宗的皇位考量。

前後恐怕不過二十餘年,朝綱幾易,而且從後世稱那司馬光對新政乃是全盤否定,趙匡胤便覺得這宋當時恐怕就陷入了黨爭這個巨大的麻煩當中。

說著說著趙普自己都有點拿捏不準,但趙匡胤長嘆一口氣,感覺也只能如此了。

但兩年之後說不定就……須催催曹彬了,江南已是穩操勝券之局,當快刀斬亂麻後圖謀北進,克太原而襲幽州。

說罷便將方才寫好的紙條捲起,重新又撕了一條下來,這倒是引得馬超側目了:

“三將軍竟不覺得這小皇帝無知也?”

於是乾脆他也不再按捺觀此字帖的見獵心喜之情,執筆摹於光幕,成字而為諸葛武侯所見。

笑著稱讚了一番夫君的心細如髮,長孫皇后眼見那張飛所言頓感啼笑皆非:

龐統在一旁笑道:

“後輩見我等未見之天地,造我輩難成之功業,自有垂視萬古之心,此乃受光陰…科學之所限,主公不必介懷也。”

趙普不懂醫術,但此時也只能嘗試建議道:

不過很快,兩個武將的注意力就被光幕上出現的字帖給奪走了注意力。

後輩此前說這哲宗,稱呼其對外開邊對內變法。

而且三將軍與主公皆為自涿郡而出地屬燕雲,因此動怒也可稱人之常情。

少年人當保赤子之心,少知此等腌臢之事。

好在此時光幕上緩緩飄過一行字,緩解了漢長安眾人的窘境:

金匱之盟當中的這句話成了搶奪擁立之功最好的大旗。

張飛:那就行,別無他求,燕雲復乎?

畢竟從後輩口中聽來的隻言片語中,他也算是對這教員神往已久。

孔明一邊抄錄一邊笑道:

“若無二鳳陛下解憂,吾等竟差點成了目不識丁之輩。”

“這字雖似筆中帶鋒,連綿不絕而似精騎破陣,但那字我半懂不懂,快念與我聽聽?”

這話說的繞了點,但趙匡胤聽懂了,沉吟著點了點頭。

由此舊黨全面得勢,在司馬光的帶領下開始對變法全盤否定,這也是蘇轍這個變法的反對者能站在哲宗跟前給他講變法的原因。

劉備點點頭,隨即也撕下了一張紙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