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泡茶加冰 作品

第483章 撐船打鐵磨豆腐

龐統覺得這個判斷起來太過簡單。

將作監冶鐵時加石灰,亦可使鐵愈純,便於鍛鋼。

閻立德則是手上不停,根據簡單的“湘”“贛”二字嘗試推測其地所在。

“陛下若早有此心,何苦歲歲皆遭溼氣病累人?”

“這湘贛,所指應是荊揚之地。”

畢竟在荊州時他也去過湘江,此河縱貫荊南,很難忘記。

而贛同樣容易,畢竟廬陵的治所便在贛縣,他也記得清清楚楚。

孔明則是默默將“高溫窯”三字寫在了紙上,隨後將高溫與窯之間劃線隔開。

&t;divtentadv>在知曉後世還有燒瓷等手段時,孔明便想過如何能夠燒製。

好消息是至此終於看到了後輩的提示,壞消息是經過荊益兩地輾轉,他也早就打破了想法上的誤區,在成都時便試出了以炭煤做底,黃泥封窯的升溫之法。

提示很不錯,可惜來的晚了一些,孔明無奈笑笑,將三字一齊劃去,不過胸腔中倒是積累了一些成就感。

不過旋即倒是想起來了另一件事:

“這明之天工開物於我等而言可稱至寶,於明時定也可稱寶書,難疑其疏漏。”

“後世能居高臨下洞其謬誤,那不知後世之後世又如何看後輩這冠絕五千年之時?”

雖然說的拗口,但龐統輕易聽懂了其中意思,但短時間內又很難想明白其中緊要處,於是只能搖搖頭說了個不是回答的回答:

“變方能通,通方可久,久復生變,或乃往循之理。”

二十五,磨豆腐。

有人說,華夏的歷史就是一部“吃”的歷史。

而在這部歷史當中,豆腐絕對算得上最濃墨重彩的一個。

華夏是豆腐無可辯駁的發源地,但在華夏曆史上具體是誰發明了豆腐,如今已經不可考。

五代十國時謝綽所作宋拾遺錄中稱,豆腐之術漢淮南王亦始其術於世。

北宋朱熹作豆腐詩,為其撰注:豆腐之法,始於漢淮南王劉安。

但相對來說比較弔詭的是,翻開史冊,從漢至唐的近千年歷史,從未有過豆腐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