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泡茶加冰 作品

第380章 醃入味兒的漢長安

西漢時還好,根據當時文獻記載,京城長安的人口巔峰時近五十萬,但保持的時間並不長,尚且處於這座京城的承載範圍之內。

到了東漢,在繼承了前朝底子的基礎上,外敵被滅,內修文治,人口開始了迅速的增長。

根據後漢書記載,永和五年,即140年時,洛陽有民二十八萬戶,人口百萬;長安有民五萬戶,人口三十萬。

龐大的人口首先需要面對的就是垃圾處理的問題。

生活汙水相對容易處理,因為這兩座城池都緊鄰大河,周圍水系發達,在城中多挖溝渠並注意疏浚就不成問題。

比較麻煩的是固態垃圾的處理,對當時的百姓來說,無非就是一扔二埋三逃離。

其中用的最多的就是埋,這種手段即使在現代也依然還在應用,但咱們是有專門的環衛部門垃圾之後分門別類,根據垃圾種類不同處以不同處理手段。

對古人來說那就是通通一埋了之,挖個深坑,左鄰右舍有垃圾直接倒入,等到差不多和地面齊平了就加一層封土,然後換個地方挖新的垃圾坑。

由此帶來的惡果就是地下水的汙染,根據咱們現代考古工作者的說法,漢長安位於渭河一級階地,地面的主要成分是渭河沖積的粉砂、黏土、砂礫層,這樣的地質條件水分豐裕,但同樣的滲透性也非常好,使得垃圾和汙水能夠很快滲透到地下水,最終提滲循環,讓地下水不斷惡化。

這種垃圾處理手段等到了南北朝時已經讓漢長安的環境惡劣到難以忍受,在史冊中直接開罵:

京師地大人眾,加以歲久,壅底墊隘,穢惡聚而不洩,則水多鹹鹵。

面對這塊已經有味兒的土地,隋文帝楊堅乾脆棄舊址,在漢長安城東南部龍首原的南坡新建了大興城,並連挖數條溝渠入城解決用水問題,捎帶著還制定了嚴格的禁止丟棄垃圾的律例。

這也就是後來的唐長安城。】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