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泡茶加冰 作品

第85章 世代努力與十年苦讀




糜竺也贊同道:



“這以禁婚之名自貴,其行事頗類商賈手段,以名換財而已。”



“那這門第高在何處?”



龐統辛辣道:



“高在一群自命不凡的大姓子弟,竟是靠姊妹女兒換得錦衣玉食?”



“在外吸食百姓,在家吸食姊妹,在廟堂吸食君父,獨肥己家?”



“彼輩行事,與江東鼠輩何異?”



張飛連連點頭,只覺此刻生動見識到了學問的妙用。



龐軍師學識淵博,罵人都別有一番風味。



那不知軍師若是發起火來,與後世那“從未見過有如此厚顏無恥之人”孰強孰弱?



可惜孔明並沒有滿足張飛的好奇,他提筆將唐朝的幾個入官手段寫在了面前的紙張上,隨後細細琢磨。



捉錢、察舉等字被依次劃掉,最終孔明一番斟酌在軍功兩字上畫了個圈。



隨後孔明抬頭面露期待,他現在對於這科舉的興趣是愈來愈大了。



【眾所周知,唐代科舉並不糊名,並且當時打分並不標準化,主考官個人的喜惡能極大的左右科舉成績。



因此參加科舉的大姓士子們很快便總結出來了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



投贄、行卷、溫卷。



首先帶著貴重禮物去拜訪那些在京都圈裡比較有話語權的權貴,努力和人家搭上線,這一步叫投贄。



敲開甲第朱門之後便是第二步:將自己此前的得意之作,或文賦或詩集編訂成卷,如果是大姓在此之前還會拜訪父輩請其潤筆,將這樣的問卷遞給權貴以求留名賞識,這一步叫行卷。



在科舉之前,行卷成功的人還會帶著自己的文卷再次上門,增進鞏固感情,並求推薦揚名,這一步叫溫卷。



而在唐朝中後期,如果士子家裡實在太有實力的話,還會將編好的文卷通過中間人呈遞給禮部主司,這一步屬於最高端的納省卷。



而這三加一步,士族大姓幾乎每一步都能輕鬆與寒門和白身拉開身位差距,因此最終科舉如何也是已經可以預見的了。



《舊唐書》和《新唐書》中留名的830名科舉進士中,士族大姓合計589人,士族小姓合計109人,寒門白身者僅132人。



而這種比例分佈當然並不均勻,將其中的幾個皇帝執政時單拉出來對比:



武唐記載55名進士,其中士族佔34位,寒門白身者21位。



唐宣宗記載132名進士,其中士族佔128位,寒門白身4位。



初步看起來這個鍋似乎需要讓安祿山來背一下,但玄宗時是啥情況?有記載的進士三十人,士族佔27人,寒素僅3人。



最具代表性的是玄宗時的天寶六年,此時安史之亂還沒爆發,史冊記載李隆基“欲廣求天下之士”,下詔開科取士。



宰相李林甫進言,大規模開科定然會魚龍混雜,恐有魚目混珠之徒,而且卑賤之人以科舉之名湧入京城不利於治安,建議郡縣的官員在當地先來一輪海選,其中優秀者才能來京複試。



李林甫說的很合理,於是獲得了全盤操辦的權利,於是最終這場科舉的結果是“布衣之士無有第者”,被士族全部包圓。



因此李林甫給玄宗報喜:野無遺賢矣!



於是邊塞詩人就此誕生,說白了就是在長安洛陽不得志,沒法突破士族通過士族的“投贄、行卷、溫卷”這一層玻璃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