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泡茶加冰 作品

第36章 魏延之死





魏延“性矜高”,楊儀“性狷狹”。




說白了就是屬於要自己當大爺,讓別人當孫子的類型。




甚至兩人的履歷也有一點相似:




兩人同出關羽手下,楊儀最初是曹操方的主簿,襄樊之戰前主動投奔關羽,相談甚歡,被關羽寫信引薦給了劉備。




而且兩人行事風格也跟關羽有點像:




夷陵之戰前,楊儀與劉巴發生不和,劉巴當時是重臣,楊儀算以下犯上。




五次北伐前,魏延與劉琰發生衝突,劉琰乃宗親重臣,魏延也是以下犯上。




這種性格的互相遇到後,發生矛盾就是必然的事情了。




魏延因軍功橫行,當時所有人知道他性格,怕麻煩就“皆避之”,唯有楊儀不吃這套,於是兩人就槓上了。




北伐時靠著費禕當和事佬居中調和,上面還有丞相壓著,倆人才能勉強共事。




丞相死後,兩人迅速勢同水火。】




“二哥,原來都是你造的孽啊。”張飛幸災樂禍。




然後被關羽斜視了一眼迅速噤聲。




關羽撫須沉吟一番,還是主動道:




“文長鬚謹記,敬大夫愛士卒,如此方能持久。”




“否則便如我襄樊之敗,乃取禍之道也。”




魏延認真記下,他現在身無寸功,自是驕矜不起來,對廳內所有人都極為恭勉。




關羽搖頭,還怕魏延不能用心,對馬良道:




“還要勞煩季常,今日分逍遙津與襄樊之戰兩卷,交與文長閱覽。”




馬良表示小事,魏延表示必將關將軍教導謹記於心。




張飛惹不起二哥,但是對於現在的魏延魏主簿還是能調戲一下的:




“文長,要不要也喊三聲試試?”




魏延搖頭,甚至感覺脖子上似乎有一道若有若無的涼氣。




【魏延之死其實拆開來看其實就是丞相之死引發的一場政治動亂。




就如周瑜死後江東豪族人心思動一樣。




三國志關於這部分的記載,每一處細節都在透露著問題。




首先是臨終會議,交代了讓魏延斷後,但是會議列席的人只有楊儀、費禕、姜維等。




給魏延這個徵西大將軍兼丞相軍師佈置工作,但卻不讓這個地位極高的人列席,既不合理也不合適。




而且魏延傳記載的楊儀悄悄領大軍撤退,把魏延孤零零扔那兒導致魏延大怒,顯得既荒唐又可笑。




其次是褒斜道好像突然成高速公路了。




魏延傳這段記載其實相當魔幻:




楊儀先跑路,然後魏延大怒,追上並且燒了棧道。




楊儀緊隨其後,魏延燒一段棧道他就修一段,緊緊跟隨。




過了棧道之後楊儀寫了檄文控訴魏延謀反,信使從魏延大軍中擠了過去,跑到成都送到了劉禪手裡。




這其中問題就太多了,首先魏延既然被命斷後,那肯定就是後軍。




後軍越過前軍去爭褒斜道,難道以為武功水對面的司馬懿是死的?




而且褒斜道的棧道此前被趙雲燒過一次了,當時趙雲一把火逼得曹真退兵。




和楊儀這邊走邊修棧道的本事比起來,曹真就變的彷彿在打假賽。




而最終,在棧道被燒,魏延大軍在前的情況下,楊儀的檄文能遞到成都就很離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