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潼關 作品

第一百二十四章 死生一度人皆有


  宋永穆陵護陵使中官,羅銑。

  這個名字淺淺地刻在了碑文之上,但這一長串官職名稱不是榮耀,而是一份難以承載的恥辱。

  江聞沉默地看著這塊帶著器表土沁的碑文,眼前緩緩浮現出了一個江山動盪年代的縮影。

  在南宋滅亡、蒙古入主的紛擾年代裡,有那麼一批被遺忘的人苟且地活著。

  他們的故事並不複雜,也不壯烈,甚至陰暗委瑣到不可見人,歸根結底不過是一群徹徹底底的失敗者的故事。

  在南宋流亡江南、定都臨安後,朝廷不稱“京師”而僅為“行在所”,帝后陵墓不稱“山陵”而僅為“攢宮”。因為在修陵之時,朝廷的修奉官曾紆說:“帝后陵寢,今存伊洛,不日復中原,即歸祔矣,宜以攢宮為名”。

  故此,“攢宮”之名是戎馬倥傯之際的變通說法。

  然而隨著北復無望,江南六陵業已經攢居了七帝七後,會稽山餘脈的上皇山下逐漸配備了大量的守陵人員,除妃嬪、宮女、宦官、雜役外,還有數百人的護陵軍常年駐守,自成一處小小的烏托邦。

  無處可去的羅銑,便曾是這裡的一員。

  但隨著蒙古人的馬蹄南下,踏碎了南宋偏安的美夢,厄運終究也降臨到了這片松柏參天、殿宇連綿、晝夜香菸繚繞,四時薦享不絕的莊嚴肅穆禁地之中。

  掠奪和焚燒不過是順手為之,隨著守陵之人迅速流散,陵下最終只剩十幾名無力營生、肢體殘缺的中官太監留守,被元庭玩笑般地封為護陵使徘徊不去,在山腳下結廬而居。

  自幼入宮的羅銑,也是其中的一員。

  一開始,六陵四周仍有矮牆,也還剩幾楹享堂遮風避雨,這群太監們力耕薄田為生,換來勉強溫飽,此外一無可觀之處。

  但隨著山下演福寺、泰寧寺中僧人不斷偷伐陵木、盜取墓中珍玩,六陵之間夜裡狐叫梟桀連夜不斷,多處圍牆被人故意推倒,幾間殿堂也遭風雨侵襲。

  漸漸地,前朝所謂肅穆的帝后陵墓,就是在一小片陰森松林裡面的一堆土、一塊碑而已。

  最大的一劫,是忽必烈在位的至元二十二年八月。

  這一年江南釋教統領楊璉真伽,是xz高僧八思巴的弟子。這位西夏人惦記上了六陵中的某些東西,於是宋寧宗及其皇后楊氏、理宗、度宗的陵寢,便成為首批被盜的四座陵墓。

  而根據碑上記載,還有一名劉姓使者名仲祿出現,面容僵硬如同枯死,卻不知疲倦不知飢寒,宣忽必烈的旨意命護陵人不得阻攔。

  如今埋葬在幽冥巷中的宋陵護陵使羅銑帶人拼死保護,遭到痛打折磨。太監們的鼻子、耳朵、舌頭都被楊璉真伽的手下割掉、手腳骨骼也被反覆敲斷,晝夜以折磨他們為樂。

  就在他們以為命不久矣的時候,一個碑上諱莫如深的的老太監出現了,借用八思八師尊首羅王的手諭救下了他們,隨後這些半死不活的太監們,就被刀架著脖子趕出陵園。

  這位禁宮中的老祖宗告訴他們,自己不會再管他們的死活,如果不想被這些喇嘛追殺,就自己逃去更南方吧。

  垂死掙扎的太監們逃下了山,正好碰上了一群鬼鬼祟祟的人。

  護陵太監們以為遇上了盜墓賊和山下惡僧,都當作此命休矣,然而對方領頭的是紹興山陰名叫唐鈺的人,平日裡仗義疏財、行俠仗義。

  他聽說皇陵被盜後,立刻變賣家產,召集鄉中的愛國之士,今夜冒死潛入皇陵,要將諸位帝后的骸骨用動物的骨頭換了出來。

  羅銑最為年輕,心中的憤恨再也忍不住,便自告奮勇地帶著他們潛回了山上,隨後將南宋諸帝的骸骨放入一個石函,埋在了紹興蘭渚山的天章寺前,唯理宗顱骨巨大,不敢調換。

  後來才知道,楊璉真伽聽見人說理宗嘴裡“含珠有夜明者,遂倒懸其屍樹間,瀝取水銀,如此三日夜,竟失其首”。

  隨後為了使用厭勝之術,妖僧楊璉真伽還將諸帝的骸骨都收集到一起,並摻雜上牛馬等動物的骨頭,一起埋到了南宋的皇宮之下,並在上面修建了一座“高十三丈的白塔壓之,名曰鎮本。”意思是要鎮壓江南百姓對元朝統治的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