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華灼灼不見青山 作品

第32章 人情冷暖知多路,世事艱難賴勇謀

 “商鞅的做法有很多弊端,如果陛下照搬商鞅的做法來整頓朝綱,可能會起到反作用。

 商鞅的做法的弊端具體表現在法令嚴苛,用刑極重,加重了百姓的生活負擔和苦難,提倡由君主來做決定。

 這個做法加深了百姓,對君主的牴觸情緒,商鞅建議以農耕為主,過分限制商販們的活動,減少了朝廷的稅收。

 陛下試想一下,如果不限制商販,而用另一種方式引導商販。

 大周朝廷借用商販的力量與周邊的國家做生意,在除了武力之外的地方擊敗他們。

 也可以通過與周邊這些蠻夷貿易的時候,將大周的玩樂之法多多傳授給他們,消磨他們的志氣。

 讓他們耽於享樂,輕易起不了對付大周的心思,那邊境就不會連年征戰,大周的軍士也不會常年飽受背井離鄉、骨肉分離之苦。

 大周的糧稅都來自於百姓,百姓的人口多了,朝廷能收繳的錢糧也就多了。

 商鞅變法中輕視對百姓的教化,鼓吹輕罪重罰,這樣讓百姓產生畏懼心理的做法是能抑制罪行的發生,但是不利於百姓安居樂業。

 再者,商鞅提出的獎勵軍功的措施中,規定將卒在戰爭中斬敵首一個,授爵一級,可為五十石之官。

 斬敵首二個,授爵二級,可為百石之官。

 殺死、割下敵方士兵頭顱越多,能夠得到的封賞就越多,能夠得到的爵位就越高。

 這就是他所謂“計首虜功”。

 他的想法確實能夠促使將士們奮勇殺敵,可是殺戮不是唯一解決矛盾的辦法。

 想要獲得安寧,有更加有利的方式。

 就像是戰爭中獲得的俘虜,一般有三種選擇。

 一是全都殺掉。

 二是放他們返鄉。

 三是把他們留下來教化為民。

 這些做法各有利弊,且大多在春秋戰國時期就被人普遍使用過。

 直到現在才逐漸成熟。

 陛下讀書的時候定然能發現,在最開始交戰雙方非常講究規矩。

 交戰一方不敵,逃跑的時候,對方是不會追擊的。

 這個時候以輸贏,打敗為主。

 就像是當初晉國與楚國之間的那場戰役中,晉國的人失敗逃亡,戰車的車輪損壞丟失,是楚國的人將車輪撿到並送還給了晉國的人,還幫助他們修好。

 在那之後楚國再行追擊。

 現在看起來這個做法是不是有些蠢?”

 “是。”

 清晏聽得入迷,冷不丁被張太傅這樣一問,直接就點頭應是。

 張太傅接著講道,“這不是蠢,這是最初戰場上的規矩,到後來演變為窮寇莫追的忠告。

 準備好再開戰,是尊重對手。

 那時候天下的人口不多,誰都不願意損失人口。

 於是制訂了交戰的禮儀。

 在戰場上不能進攻受傷之人,也就是不能亂殺人。

 如果一方軍隊陣列沒有排好,另一方不能進攻,必須要等兩方軍隊完全排好陣列後才能開戰。

 那麼這個做法到什麼時候開始改變了呢?

 就是在國君意識到這樣類似於玩樂的做法不能為他們帶來好處的時候。

 原本的做法就像是下棋,一些子收起來下一次還能使用。

 兩國交戰更多的是掠奪錢財,可是這些錢財是死物,搶來多少就是多少,不會放在那裡,今天是一兩銀子,明天就變成二兩了。

 那麼朝廷用的錢糧從哪裡來呢?

 當然是從百姓手中的來,可是等著本地的人口自然增加往往需要十幾,二十幾年。

 一個君主在位的最好的年華能有幾年。

 真的等上十幾二十幾年,君主還沒開始動作就垂垂老矣,力不從心。

 試問哪個君主願意?

 除卻那些真的願意奉獻自己一代,為後世奠定穩固基業的君主。

 其餘的無不想在自己還在位時,開疆擴土,好千古留名!

 雖然從古至今,一直都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可從未真正地將所有的勢力合攏到一處。

 雖然明知道這不可能,他們也想將天下之財盡數歸於自己所掌握的勢力。

 所以這個時候,打仗就會把俘獲的人帶回自己所在的地方,讓這些人勞作,為他們積累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