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了 作品

第1188章 你們三個都是好寶貝是吧?

    “……白疊布製作的棉衣?”李世民有些不太理解。

    狐疑地打量著這三個年輕人,目光再一次回到了房俊身上。

    終於推掉了渾身的鐵甲,露出了那一身裝束,一排漂亮的佈扣子,襯顯得上衣十分的簡練而又貼身。

    而下身讓李世民更加的吃驚,他看到了,看到了一條從來沒有見到過的古怪裝束。

    “這是大口褲?不對,大口褲根本沒有這麼細的褲腿。”

    古代的褲子,被稱之為“絝、”“袴”,《說文·系部》中對於“絝”的解釋為“脛衣也”。

    古代人們所穿的褲子,並不分男女,而且這種“脛衣”沒有腰,也沒有褲襠,只是用繩子系在脛上,保護膝蓋以下的部分。

    這種褲子的問世,在當時就是為了保護脛部,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在冬天起到保暖禦寒的作用。

    不過,因為這種褲子的形式特殊,所以膝蓋以上部分是沒有保暖衣物來保護的。

    這種衣物在當時非常昂貴,只有富家子弟才穿得起,因為在當時的中國棉花並沒有普及。

    這種冬日裡用來禦寒的“絝”都是用蠶絲製造而成,“紈絝子弟”也是由此而來。

    當然,這種衣服畢竟保暖的位置有限,尤其是大冬天,襠下更是涼颼颼的,只保暖兩條小腿,實在是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從春秋戰國發展到兩漢時期,有襠的褲子就出現了,《史記》中記載這種褲子被稱之為“犢鼻袴”。

    但是這種褲子與前文中所提到的“脛衣”是完全分開的,它是專門穿在襠部的三角褲。

    記住是三角形,而非丁字形,大家要正經一點,畢竟這是在普及歷史知識。

    魏晉南北朝時期,因為受到了遊牧民族生活文化的影響,穿褲子在民間開始流行開來。

    這一時期的褲子做得比較寬鬆,而且兩個褲腳十分肥大,在當時稱之為“大口褲”。

    所以將士們在上戰場的時候,往往會在小腿上方紮上帶子,束住褲口,更便於在戰場之上進行各種激烈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