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春休 作品

第八十九章 華光剎土

 “如此誕生之智,是道友所求嗎?”

 何鐵衣接連反問謝慕雲。

 修來修去,連自我都修沒了。但這【寄生草】的威能道意,本就不是法道的【般若】之道。靈門自有特殊的傳承與修行之道。

 謝慕雲暫時打消了前往那處廢墟一探的心思。

 “道友于久遠世已成就【解脫】道之三果,明心見性,與此世法道之牧土境相當。若求進境,依本性而生髮它法,才符大道真意。”何鐵衣目光炯炯,若有深意。

 “拔罪起懺?”謝慕雲有點明白了何鐵衣指點的路徑。

 法道所行大道有很多條,但就修行手段而言,無不以兩種為核心,為牽引入道的起機。其一為福,其二,罪也。

 現在的法道修士們,主流修法,是牽纏眾緣,以福田壽元和靈地道場為勾引,令凡修兩眾依止,從而自利利人利眾生度,偏重於薦福救生。

 但她入道時代的法修們,主流修法,卻是以贖罪起懺為誘餌,與凡人和修士牽結契印,安排其後事,從而度己度人度眾生,偏重於拔罪度亡。

 她能成就第三果,也是以此為手段。

 此世要想道途更進,【菩提】與【般若】兩道,是必須進入的。如何進入,以何種手段進入?當然是以她已經有所成就的“拔罪”手段最自然無礙。

 “看來那片廢墟應當便是機緣所在了,只是還未到起機之時。難道那處乃罪之淵藪?”何鐵衣雖未明言,但此時特意提起,必是如此,謝慕雲暗想。

 ……

 “西來蒺藜起雄風,幻出太平不宰功。今日身心俱放下,頓超法界一真空。”

 五百餘年前,寶雲院第九代與第十代弟子,霞子元丹,煙子元演,摩訶伽女,三位資深傳度師,應太湖凡修所請,攜各自的依止弟子與眷屬眾等共六十餘人,由鬱察山遷來太湖,選定湖畔的太平丘,立普福寺,以正法教化一方。

 此法語便是普福寺第一代寺主霞子元丹成就牧土境時所立義。

 只十年間,另外兩位傳度師也分別成功破境。普福寺一門三牧土上師,在靈飛界法修各脈中威名鵲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