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星凡 作品

第45章 想法

李建東見徐二叔做完了動員,朝自己這邊走來。

 

趕緊彎腰,把侉子發動機的風門給關上。

 

這時候,徐二叔已經走到了跟前,李建東裝模作樣的踹了幾腳啟動杆,發動機因為開了氣門只是發出噗噗的聲響卻怎麼也啟動不起來。

 

“怎麼了,李師傅?”

 

徐二叔還打算坐著李建東的侉子上戰場去顯擺一下。

 

可是,看樣子這車好像出了故障。

 

李建東帶著歉意道:“二叔,可能這一路跑得太久,再加上天太熱,發動機燒冒煙了,啟動不起來,一般這種情況晾他個半小時就好。”

 

徐二叔皺眉道:“半個小時,恐怕來不及了,要不算了吧。”

 

“我們自己走著過去,正好,我還擔心傷者李師傅您,您就別過去了。”

 

李建東求之不得,不過臉上卻是一臉遺憾的樣子說:“也只能這樣了。”

 

徐二叔大手一揮:“鄉親們,跟我走了!”

 

說完就帶著一堆人,浩浩蕩蕩往崔家莊走去。

 

李建東看著人走遠了,才鬆一口氣。

 

這要是真跟著他們去打群架,萬一吃了槍子兒,後悔都來不及。

 

許大茂則是傻乎乎問道:“師父,這侉子也沒冒煙啊,不用拆開看看?”

 

李建東擺擺手:“不用,停一會兒就好。”

 

他剛剛悄悄關了風門。

 

那是,冬天天氣極冷的時候,為了啟動方便才設計的。在正常氣溫下,關上反而啟動不了,這東西沒騎過摩托車的人,一般不懂,毫無疑問,在場只有李建東知道其中門道。

 

許大茂哦了一聲,沒再多嘴。

 

李建東下車跟他一起坐在陰涼地兒。

 

過段時間就和一起在曬著的麥子裡走一圈,用腳把麥粒兒都翻一遍。

 

大約過去一個半小時,徐家疃的人回來了。

 

李建東看見,有好幾個人身上掛了彩,還有人是被別人扶著回來。

 

徐建軍一條胳膊也耷拉著,不知道是斷了,還是怎麼著,額頭汗水不停地往下淌。

 

“二叔,建軍這是脫臼了吧?”

 

李建東走得近了,就看出徐建軍的胳膊是脫臼了。

 

他現在已經是11級醫師,有正式醫生的實力,這麼明顯的外傷,還是能看出來。

 

“是啊,剛才用力過猛扯下來了,徐師傅您什麼時候來的?”

 

徐建軍齜牙笑著,一點都看不出受傷的樣子。

 

徐二叔也是一臉的意氣風發,看來這場仗應該是打贏了。

 

李建東道:“我應該就是在你們被崔家莊截下的時候來的,建軍你往前一點,我來幫你看看胳膊。”

 

徐建軍往前走了一步。

 

二叔在旁問道:“李師傅,你還會看脫臼?”

 

“略懂一點。”

 

李建東盯著徐建軍的胳膊,兩隻手在他肩關節周圍試探著摸了一圈。

 

然後,輕輕抬起他胳膊晃了兩下,猛地一拉一推,只聽崩的一聲輕響,胳膊就接上了。

 

“厲害呀,李師傅,你什麼都會呀?”

 

徐建軍活動一下胳膊,發現已經完全接好了,頓時大敢驚奇。

 

李建東笑道:“我有個徒弟是學醫的,給她翻譯俄語醫書的時候,順便學了點,那邊幾個兄弟也過來,我幫你們看看,應該都是皮外傷,不用再多跑一趟醫院裡。”

 

李建東招招手,把其他幾個傷號,也都看了一遍。

 

之前,李建東幫他們修好了抽水的發動機。

 

徐家疃的人就已經很感激他了,今天又幫他們治好了傷員,一個個更是把李建東當成了恩人。

 

中午,徐二叔讓人在大隊門口,支起一個大鐵鍋,準備搞大鍋飯,一是慶祝今天和崔家莊之間打了勝仗,二也是感謝一下李建東。

 

酒過三輪,李建東問道:“二叔,你們那個槍是真槍嗎?”

 

二叔哈哈笑道:“那當然是真的了,不過一般不會輕易開保險。

 

雖然,我們跟崔家莊有矛盾,但也算不上血海深仇。

 

要是真開槍打死人,以後再打架就得往死裡幹了。”

 

兩個村打架無非因為一點水源,東北溝十幾年沒被抽乾,就算為了水打起來,也不會太拼命。

 

李建東好奇地問:“那你們這裡,每個村都有槍嗎?”

 

二叔點頭:“差不多吧,我們村大約有十來把,都是前些年,打仗的人帶回來的。”

 

“現在農忙的時候,一般用不到,等稍微清閒的時候,我們也會進山打點野味,貼補生活。”

 

“村裡人能不能吃到肉,就看這傢伙了。”

 

“還有彈弓,我來這一個月了,就碰見一次打獵,平時都是靠彈弓打家雀兒吃。”許大茂在旁補充道。

 

“那你會打嗎?”李建東問。

 

許大茂不好意思撓撓頭。

 

“我哪會用那玩意兒,連個準星都沒有,不過,爬樹掏鳥蛋我擅長。”

 

想到許大茂的農業等級,依舊還是未入門,連13級的門檻都沒邁進去。

 

一年內,都不一定能出師。

 

李建東就說道:“大茂,你其實也可以學著用彈弓打家雀。等你學會了以後回城裡,也能經常打幾隻雀兒打打牙祭,藝多不壓身嘛。”

 

許大茂一想也是,學會了用彈弓以後,傻柱再想揍他的時候,也能有個反擊之力。

 

於是點頭道:“師父說得對,等回頭我就找建軍叔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