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鳥銜風 作品

第八十八章 神明·其三

 一片亮銀色的光斑首先進入他的視野,乍一看去,李海默還沒反應過來,但很快就發現隨著距離拉遠呈現出來的星空,那是銀河系兩千億的恆星與星雲。

 隨著視角的極速縮小,大麥哲倫星雲與仙女座星系也很快出現在眼前,接著又迅速縮小在廣袤的天區當中,本星系群、超星系團,最後隱沒在更加宏達無數倍的大尺度網狀纖維結構當中。

 【與你們共處於同一個物理規律下的空間是無限的。你們的‘宇宙’,同樣是一種與我們相似,空間無限延伸的時空。】

 以太陽系地球為中心,半徑直徑九百三十億光年的事物,其發出的光芒都會在有限的時間內抵達地球,這就是‘可觀察’宇宙。

 但如果讓參照系的‘中心’開始以超光速移動的話,‘可觀察’宇宙的範圍同樣會開始變化,在人類的認知過程中,‘不可觀察’的宇宙就永遠不可能‘相交’,處於事件光錐之外,自然可以視作是其他宇宙。

 這就是百衲被多重宇宙的模型。

 【但僅僅是這樣,也只是你所在的物理宇宙中的一個宇宙分野,實際上,多元宇宙的結構數量是在多個物理層面上增加的,譬如……黑洞。】

 宇宙的數量甚至可以依靠黑洞增加。

 這裡要說到一個簡單的常識。

 只要將任何事物簡單的壓縮到臨界質量,即讓物質突破“奧本海默極限”這一規律,那麼就再也沒有任何基本力能在這種尺度上抗衡‘引力’,物質便會無限的壓縮,形成黑洞。

 而黑洞,有一種著名的,名為‘黑洞視界’的特徵,即只要在一個區域內讓光也離不開這個區域,外在視覺就會形成了一顆黑色的球體,這就是‘黑洞’這個名詞的由來。

 地球壓縮到臨界質量會變成硬幣大小的黑洞視界。

 太陽則是一座小城市的大小。

 這就是很多人對於黑洞的常規理解。

 但實際上……絕大部分人都有個誤區,那就是……其實並不需要超強的密度,就能製造黑洞,這是一個數學層面上的問題。

 你只需要知道,黑洞越大,密度越小。

 假設有一個太陽質量的黑洞,換算一下,每立方米大約就是一座喜馬拉雅山的密度,這相當恐怖。但如果是銀河系中心黑洞,那麼大約有四百萬個太陽質量,用數學換算的話那每立方米就只有六頭藍鯨的重量,反而變得不那麼稠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