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求賢令

 李儒的死訊,很快就傳到劉隅耳中,對於這樣一個結局,劉隅也很無奈。 

 雖然他並不贊同李儒這般做法,卻十分理解。 

 與生命無關,與權勢無涉,董卓一死,代表著李儒精神和理想的破滅,當一直維持自己精神的支柱,突然倒塌時,李儒心中已經萌生了死志。 

 從劉隅第一眼見到李儒時,他的眼底已經沒有了任何色彩。 

 死寂,這種色彩充斥著李儒的眼中。 

 安葬完李儒後,一直沉默不言的賈詡,突然開口道:“皇叔,我與文優情同兄弟,他驟然離世,我心如刀絞,暫時還不能為皇叔效命,我想在文優墳前,結廬守護,以全當日他對我的恩義。還請皇叔成全。” 

 對於賈詡這番說辭,劉隅又何嘗不明白,所謂的結廬守護,不過都是說辭。 

 賈詡這個老狐狸,說到底,對自己還是有些不放心,自己剛剛進入權力的中心,佔據了長安和雒陽兩處地盤,可天下人都知道,這兩處雖然都是漢朝的都城,曾經繁華富庶,可到了今天,早已經沒有往日半點影子。 

 雒陽城被董卓一把火,幾乎焚燒殆盡,留下一處處殘垣斷壁。 

 長安城也好不到哪裡去,王莽亂政後,天下群雄並起,長安城被赤眉軍一頓折騰後,已經變成了一座座廢墟。 

 光武帝正是看到這種情況,才不得不放棄長安城。 

 光武帝建都雒陽後,長安就漸漸被人所遺棄,經歷了近二百年的歲月,長安城的繁華早已經遠去。 

 經歷了無數年的歲月,依舊沒能恢復當年的繁華。 

 董卓帶領天子百官來到長安城,就連像樣的宮殿都沒有,好不容易修繕了宮殿,又經過這次西涼兵之亂,長安城和雒陽一樣,同樣留在處處殘垣。光這些亂攤子,想要恢復,就需要巨大的財力和物力。 

 自己剛剛踏入了政治中心,雖然極力表現出了氣度,可又董卓的前車之鑑,想必他也不會輕易打動賈詡。他還要等待,還有觀察,只有自己能夠得到他的認可,他才會真心實意的進行歸順。 

 對於這一點,劉隅早有預料,只要能把賈詡留在自己控制的範圍內,劉隅就不擔心。 

 “文和,重情重義,我豈能如此不盡人情,我這就派人在此為文和建一座茅廬,你只管住在此處,若是有什麼需要,吩咐士卒即可。” 

 “多謝皇叔。” 

 劉隅微微點頭,示意賈詡不必多禮。 

 他走到李儒墳前,又行了一禮。才慢慢離去。 

 劉隅回到書房後,就把早已經寫好的求賢令頒佈天下。 

 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 

 “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又得無有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 

 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曹操這篇求賢令,文采斐然,不拘一格,劉隅此時拿來使用,正要應景。 

 不看門第,不論出身,甚至不看品德,只要有才能,就可以任用。 

 這篇求賢令,劉隅仔細看了無數遍,就連他也不得不承認,這篇求賢令,寫的很大膽,很前衛,甚至有些出格。 

 光憑這篇求賢令,足可可以看出曹操的胸襟和氣度。 

 從另一方面來說,他在當時遇到狙力顯然不小。 

 他甚至能夠感受到,曹操黑夜中悄悄嘆息,無奈至極。 

 李儒的墳前茅廬中,賈詡正在喝酒,他喝很孤獨,當年常常陪在喝酒的人,就躺在茅廬的不遠處,他甚至輕輕呼喚,就能聽到陣陣回應。 

 過了許久,回應依舊沒來,賈詡知道,雖然兩人近在咫尺,卻遠在天涯。 

 正在賈詡恍惚間,他身邊的老奴快步走了過來。 

 “稟家主,今日長安城流傳最廣的消息,是皇叔發的求賢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