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諸葛亮與他的弟弟諸葛均,

 移居到了襄陽城郊的隆中,並在那裡一住就是十年。”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出師表》中這句話,簡潔全面的概括了諸葛亮當時的生活和處境。

 當然,‘不求聞達於諸侯’只是他的謙虛之語。”

 “諸葛亮在隆中的十年生活,正史有記述如下:

 ‘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

 身高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梁父吟為山東民謠,記述二桃殺三士的故事,流傳久遠,意蘊深厚。

 少年時期的諸葛亮對這首民謠情有獨鍾,

 或許是因為它勾起了他對故鄉的深深懷念,

 又或許是因為他在其中領悟到了權謀變術中的生存智慧。

 那十年的隆中生活,

 對於諸葛亮來說,是一段極為寶貴的時光。

 他身處山水之間,心卻沉浸於天下大事。

 與當地名士的交往中,他不斷汲取知識,提升自己的見識和才能。

 可以說,

 正是這十年的潛心修煉,

 為諸葛亮日後的輝煌成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看到這兒,處於三國之前時代的觀眾們,頓時忍不住質疑起來,

 “自比管仲、樂毅???”

 “這人好大的口氣啊!”

 “不過能排在歷史名相第二,應該也是有真本領的人。”

 “蘇先生不是說了嘛,後世諸葛亮的名氣只輸孔聖,想來不可小覷。”

 “可惜,蘇先生的排行只取秦始皇及其之後的人物,否則管仲、范蠡,肯定能排在他們前面!”

 “這可不好說……”

 在觀眾們的議論聲中,蘇治繼續解說道,

 “建安12年(公元207年),

 已經年近半百(四十七歲)的劉備,三臨隆中,

 拜訪當時僅有二十七歲的諸葛亮。

 正史對此有以下記載: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

 先主曰:‘君與俱來。’

 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