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幾乎就是按照各種材料的分量,按照各種不同的結構來進行實驗,有了實驗數據之後,在對材料進行調整,對結構進行調整。

 一點點的試探。

 這才是大部分做電池的實驗室一直在用的辦法。

 孟子義這篇論文,讓所有人都看懵逼了。

 計算出來了數據,大家都知道,鋰空氣電池是可行的,至少在數學上可行。

 那又能怎麼樣呢???

 各種含量,各種分量,然後什麼結構,什麼樣的製造方式,在這篇論文裡面,幾乎沒有體現,只有一些所謂的關鍵數據。

 這又有什麼意義呢???

 正因如此,很多傳統的化學家,對於孟子義的這篇論文大肆批判。

 甚至連帶著對jacs雜誌進行批判。

 他們覺得,計算化學應該存在。

 但是應該在一些關鍵的節點進行計算,而不是這種數學意義上驗證的節點進行驗證。

 就算是知道了,鋰空氣電池的確是可行的,那又如何??

 知道了鋰空氣電池可能達到的數值又如何??

 對於製造出這個電池,也是幾乎沒有意義。

 倒是產業界,對於這篇論文,反響還是很正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