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木公 作品

第190章 康王趙構和“無字天書”

 難道從小就受到巨儒耳提面命“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良好教育的趙桓不知道? 

 只不過按照當時的情形,朝堂上三分之二的人“奏請”之下,他不去也得去,要不然“換”你這皇帝還不分分鐘的事? 

 要壞就怪他們祖宗趙匡胤起了一個很不好的開頭! 

 雖說他得位“不正”,為了防止其他武官專橫篡權,效仿他的舊事,同時堵住天下文人的悠悠眾口。 

 所以揚文抑武的有些太過了! 

 把文官地位抬升的太高了! 

 與士大夫共天下? 

 屁! 

 在宋齊魯看來,這本就是一件愚不可及的事!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 

 重要的是平衡制約,把控好中間的度。 

 而不是東風壓倒西風! 

 所以說,這沒有“御龍術”傳家,“野路子”出身的皇帝,這事兒辦的還真是有點不太漂亮。 

 宋徽宗在第一次金兵圍城,嚇得想要南逃的時候,還不是被“眾卿家”給“勸”禪位的? 

 所以有些時候,被文人“粉飾太平”後寫的甩鍋版史記,還真得辯證的去解讀。 

 相反,據《宋史》記載趙構這人不僅天性聰慧,更是博聞強記,身體更是強壯,可開“一石半”的強弓(相當於接近200斤)。 

 要知道此時,就算是拱衛京師的禁軍選拔標準也不過是一石弓罷了! 

 趙構雖然自小長於深宮婦人之手,性格可能多少帶一些軟弱和妥協性。 

 但真要把他說成是“廢物點心”一般的慫蛋,宋齊魯對這事兒是絕對不敢苟同的。 

 就“靖康之難”以後,宋朝廷風雨飄搖,名存實亡的鳥樣子。 

 滿天下的文人大臣又不全是傻鳥,肯定也不會去擁立一個廢柴,然後把他推到前臺當作自己效忠的對象! 

 雖然說包括徽、欽二宗在內的,宋太宗趙匡義一脈基本都被完顏宗望“打包”擄掠北上了。 

 可是宋太祖趙匡胤一脈由於“在野”而分散各地,還是沒有太大損傷的。 

 就像宋齊魯所在的泉州府就有宗正司,其中多為太祖一脈後人。 

 此時的趙構不過十九歲,比虞允文只大了三歲,二人從年齡看更是容易打成一片。 

 加上趙構成功“破解”了宋齊魯的第一封“錦囊妙計”。 

 其中就是寫的讓趙構第一不要北上去金營。 

 第二就是十一月不要入開封。 

 只寫了這兩件事,也沒有寫緣由。 

 至於怎麼破解的,這也沒什麼稀奇。 

 宋齊魯本來就是用蠟在紙上書寫的,這一點難不住趙構。 

 他用手摸了一下,收到錦書的當晚,就在火上烤了一下,最終顯示出以上幾行字。 

 開始他還不以為意,以為是趙桓派人試探的。 

 可這次的磁州之行,趙構算是見識到了宋齊魯的“未卜先知”之能。 

 於是他又想用相同方法炮製剩下的兩封錦書,想要提前“以窺天機”。 

 可是這招兒已經不靈了,上面依舊不顯示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