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木公 作品

第57章 試航

 在眾人的擔憂期待忐忑等各種複雜的心情之下。宋齊魯和商會“六大頭”都隨船開始了試航。 

 一聲號令,繫泊繩解開,在眾水手呼喝的口號聲中,船隨著船槳的划動,開始慢慢移出碼頭。 

 待到開闊水域後,宋齊魯手一揮,眾人便停止划槳。王鐵錘帶人將螺旋槳放置入水。 

 “啪~” 

 一聲凌空甩鞭的響聲! 

 兩匹馱馬開始邁動腳步,然後齒輪盤絞柱便隨之轉動。 

 “嘩啦嘩啦~” 

 伴隨著轉盤的驅動,螺旋槳開始旋轉,大量的水花被攪了起來。 

 “動了,動了,船動了!” 

 王鐵錘激動的喊著。 

 這套螺旋槳可是花費了他巨大心血,一錘一錘的打造出來的。 

 不停的鍛打,不停的修正才有的今日之結果。 

 看到自己打造的螺旋槳真的把船往前驅動,心裡激動的不能自已。 

 這是一個奇蹟,前人沒有走過的路,在自己手中實現了,就像自己的孩子高中狀元,怎能不激動! 

 慢慢旋轉起來以後,宋齊魯便招呼人切換各個變速比的檔位。 

 當切換到最大轉速比,速度慢慢的提升到最大後,鄭木匠為了測試船速,從船頭扔了一片木頭。 

 同時他自己則步行往船尾方向走,結果鄭木匠到了後等了一小會兒,木片便也到了船尾。 

 “不上更!不過也差不多快接近上更,已經算是相當不錯了。不過現在是在靜水狀態試驗的,如果逆流可能還會慢一些。” 

 鄭木匠之前所施行的方法就是當船靜止水面航行,如果木片和人步行同時到達船尾,則稱之為“上更”。 

 意思也就是此時船速可以達到和人步行一樣的速度,這也基本上是古代風力驅動和人力驅動船舶所能達到的最大船速了6~7節了,大約相當於12km每小時。 

 這個速度也是古人所講的“海行之法,六十里為一更,一晝夜十更”。 

 折算一下,按照24小時跑600華里,每小時也就12.5公里。 

 如果人先到,木片後到,就叫“不上更”,木片先到則叫“過更”。 

 另外現代的普通商船速度大概也就14-18節(26-33km),跟兩輪電動車油門加到底差不多速度。【1節=1海里=1.852km】 

 有些集裝箱船可以達到18-22節,部分軍艦25-30節,像“野牛”氣墊船那樣的個例甚至可以達到50-60節。 

 像往返於福建平潭到臺灣台中的“海峽號”雙體船,因為是雙槳推動也能達到50-60節,這個速度都快趕上高速限速了,在海上航行來講,這個速度就已經很恐怖了。 

 “這畢竟不借助人力以及風帆,算是額外的速度加成,能有如此速度也是相當不錯了,不要要求過高了。” 

 張半城撫須說道。 

 “還是不行啊!太慢!老鄭啊,回頭這個絞盤推杆加長,爭取可以做到四匹馬或者八匹馬甚至更多一起驅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