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水閣 作品

第137章 各顯神通

 “幾年過後,還哪裡有魏地魏人之說,只有後漢漢人之稱也。” 

 皇帝半信半疑的看著張實初,問到:“後漢的官員管理魏地是正常的,可是魏人中了進士,不能到後漢去當官。” 

 “皇上,漢人、魏人不都是您的子民嗎?為何不能一視同仁?” 

 “血脈所致,後漢的子民跟著五代皇帝披荊灑血,才有的現在後漢的疆域。後漢的將士在戰場上拼殺的時候魏人在哪裡?他們未曾一起拼殺哪來的上下一心?” 

 “皇上,臣斗膽說一句,您後宮的蕭淑妃娘娘母家是契丹貴族,是近三十年才歸順後漢的,契丹一族之所以現在與您是一條心,全權取決於當初您對他們的信任。現在的魏人豈不跟當初的契丹人一樣?” 

 “可是魏人的人口要比後漢所有族群加起來的人數都多。倘若允許他們全國各地當官,豈不是有朝一日他們串聯起來,更容易謀反?” 

 “皇上,您的統一大業僅僅是收復魏國嗎?是不是還有秦國楚國,還有南方的零散部落?臣以為我們應該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一致對外,眾人拾柴火焰高。” 

 “愛卿此話有些道理,容朕再斟酌斟酌。” 

 “皇上,一個縣令要聘用師爺、捕快、衙役等等,至少二十多人才能正常運行一個縣的政務。朝廷為何不給師爺改個稱呼,假如就叫通判,委以協助縣令之職,官職九品。選用魏人的進士送入漢地輔助漢地縣令,既可以發揮才學又被縣令約束職權。豈不是一舉兩得。” 

 “好你個張實初,長了一個百事通的腦袋。朕發現再難的事你都有解決之道。此事就按張相的主意辦。” 

 “啟稟皇上臣並非百事通,也有臣解決不了的,比如說欲加之罪!有意嫁禍治罪!” 

 “此話怎講?” 

 “回皇上,比方說在貴妃娘娘的宮裡審出的細作,追問到是臣送入宮中的。此事若臣說與臣無關,那麼未免有推卸開脫之嫌。若臣說此事與臣有關,無外乎就是從人市上買來的奴隸,此等小事怎能勞煩到臣親自經手?所以說,無論臣怎樣說臣都有罪,正可謂嫁禍之罪何患無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