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熊貓呀呀 作品

第147章 衣冠南渡

第147章 衣冠南渡

【衣冠南渡#紀錄片中國#

漢帝國崩潰後,曾出現三國鼎立之勢。

曹魏政權統一了北方,之後又被司馬氏建立了晉朝取代。

在滅掉東吳結束分裂後,晉朝分封了司馬氏的27人為王,結果很快引發八王之亂。

盤踞北境的匈奴鮮卑等部族,也藉機不斷侵入。

公元307年,西晉末年,歷時16年,8個諸侯王爭奪王朝控制權的內亂,正在進入尾聲,晉朝,在風雨中飄搖……

琅琊王氏的傑出子弟王導審時度勢,勸說皇室成員司馬睿前往江南。

那裡遠離政治核心,不受權力關注,沒有太多戰事。和中原一樣,沃野千里,經濟富庶。

……

公元307年的這次南渡,讓之後的中國歷史,調整了書寫的重心。

……

公元311年,南渡的第4年,匈奴攻陷洛陽,兩年後,晉朝遷都長安。

公元316年,匈奴人攻破長安,在晉朝宗室與南北大族的擁戴下,司馬睿自立為晉王,大批北方士族百姓,陸續南遷。

他們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也帶來了中原厚重的文化。

南方的經濟和文化,迎來了又一次大開發。

……

公元318年,司馬睿正式登基稱帝,定都建康,史稱——東晉。

華夏,由此進入南北對峙的格局。

世家大族,曾是司馬睿建立政權不可或缺的支持者。形成了中國歷史上一種特殊的政治模式——“門閥政治”。

門閥,即是世代為官的家族。

門閥政治之後在東晉維持了100多年,原本的君臣關係,蛻變為皇族與士族共治的關係。

……

王家的勢力讓司馬家隱隱不安,外面都在傳“王與馬共天下”。

公元322年正月,王敦以清君側為名,從武昌起兵,直指建康。

王敦的進攻速度如此之迅猛,建康城的陷落如此之快,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

最終,王敦被王導勸回了武昌,法統名分君臣之義,是銘刻在王導骨子裡的士人操守。

王敦雖退回了武昌,但仍以強大的政治軍事實力遙控朝政。

……

隔江而治,掌控南中國的東晉王朝,看似光彩絢麗,但在門閥政治下的皇權並不穩固,沒有足夠的力量一統天下,甚至無法讓一個王朝延續更久。

衣冠南渡,讓中原的政治和文化根脈得以延續,也讓南方獲得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開發。

舊時王謝堂前燕,最終,都飛入了尋常百姓家……】

這段歷史蘇粒倒是不太熟悉,能停下來聽一聽,主要是這個紀錄片娓娓道來的聲音太好聽,讓她忍不住駐足。

特別是晉這個朝代,在歷史中跟個小透明似的,大家都不愛多說。想起五胡亂華,怪不得大家對晉朝這麼沉默呢。

她點開評論區——

網友A:八王之亂爺爺輩兒子輩孫子輩三輩互相打是真的絕無僅有。

回覆

(八王之亂的爛攤子一直到隋文帝楊堅才算是收拾乾淨了)

(聽說過大漢,大宋,大明,大唐,就是沒聽說過大晉[尬笑])

(天下三分每個都能壓著外族打,當副本刷。晉一統後結果被趕的偏安一隅[尬笑])

(司馬家可以說是一己之力改變了東亞文明。

從那之後變成了南北朝,胡漢混雜,然後又衍生出了諸多次生文化,進而又影響了整個儒家文化圈國家。

同時從看到他們奪位後都選擇享樂,這種人生觀來看,當時的華夏文明,從黃巾之亂後經歷了百多年的混亂,所有政治人物都進入了迷茫狀態。

沒有了對天命的敬畏,整個儒家華夏文明都失去了核心思想,直到唐朝乃至宋朝,當然是在各種試錯。)

(主要是儒家天人感應那一套沒人信了,所以魏晉時期清談玄學和佛教開始大規模傳播。)

(其實當時胡人也在漢化,中國的儒家核心思想,人文道德並沒崩潰,這是在為自漢以來胡人內附,胡漢雜融的一個結果。

真正道德崩潰,是在五代十國,光是以殺淨天下士人,吃盡天下百姓就看得出來。)

(羯打仗不帶軍糧,一冬天吃漢人三千[泣不成聲]太慘烈了)

(羌族實力最弱只是想撈點好處,氐族和鮮卑人是崇尚漢文化,希望與漢人融合甚至統治漢人……匈奴和羯族才是最殘暴的)

(羯是食人族,後來好像被滅族了)

(胡漢雜融是遲早的事,他本可以不用慘酷,卻因為晉朝內爆了。)

(八王之亂、五胡亂華是自東漢後期以來包括士族門閥問題、民族內遷問題、土地兼併問題、甚至是氣候問題一系列矛盾的總爆發,只不過司馬家的操作讓火藥桶被點燃、魔盒打開。)

(司馬罪該萬死,北方漢人消亡百分之90以上)

網友B:衣冠南渡……漢人的血淚史。

回覆

(就是逃難,文人來了個衣冠南渡[九轉大腸])

(普通人叫逃難,士族得換個說法不然沒面子[看])

(地主世家,貴族皇帝把國家搞壞了,抵擋不住五胡入侵,然後圈了錢財逃到南方去,留下無助的百姓在恐懼和飢餓中掙扎)

(當時漢人的至暗時刻)

(曾經的一漢當五胡啊,怎麼就變成了五胡亂華……)

(那時候的人一定很想念曾經的漢朝吧)

(魏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都是相當的混亂和悽慘,雖然有民族之間的融合,但這歷史的陣痛,未免太痛了)

(司馬家這群人真是沒有能力還有那麼大野心,活生生把華/夏拖到陸沉)

網友C:看完了是吧,提問:經濟中心南移是什麼時候開始的[九轉大腸]

——————

“什麼?!”

“豈有此理!!!”

聽到漢帝國崩潰,五胡亂華,北地漢人消亡了九成,漢朝上下一片譁然,各種怒罵斥責聲不絕於耳。

他們不可置信,怎麼會呢,漢家江山穩固,得天獨厚,怎麼會走到幾近滅亡,這可是大漢啊!

是有實力說出“漢兵方至,毋敢動,動,滅國矣”

是“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

是“宜懸頭槀街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大漢啊!

一些人信仰坍塌地跌坐在地。

強盛如大漢,也有崩潰倒塌的一天,甚至曾經的一漢當五胡,變成了五胡亂華。

五!胡!亂!華!

劉徹雙目猩紅,一劍劈斷桌上的案牘。

冬天吃漢人三千,這樣刺目的字眼,沒有一個漢人能忍的下去!

經過這麼多次天幕,王朝的覆滅,往往都是由內部而生。

他也看到,有後人認為,五胡亂華是東漢後期包括士族門閥問題、民族內遷問題、土地兼併問題、甚至是氣候問題一系列矛盾的總爆發。

他用推恩今分散諸侯權力,鞏固皇權,後來竟又冒出什麼世家門閥。民族與土地問題,不是一朝一夕能解決的,需得謹慎謀劃,可怎麼王朝覆滅與氣候也有關聯了?!

當時是什麼氣候,難道那些胡人在草原活不下去了?

越是憤怒,他越是逼自己冷靜下來。

大漢,哪怕是亡,也不能以這般悽慘的模樣退場!

……

劉徹憤怒,景帝時的劉啟更怒。

要知道,“七國之亂”可是剛平定不久的。而未來的那個晉朝,竟然也有個“八王之亂”,甚至這個混亂造成了十分糟糕的結局,漢人險些就沒了!

這讓他如何不怒,甚至隱隱後怕。

漢朝剛建立時,劉邦迫於形勢,分封了異姓諸侯王,實行郡國並行制,諸侯國的政治地位遠遠高於郡。

諸侯王的地位僅次於皇帝,在封國內獨攬大權。這些異姓諸王擁兵自重,專制一方,是中央集權的最大障礙。

消滅異姓諸侯王后,劉邦與群臣共立”非劉姓不王“的誓約。

起碼,同姓諸王與高祖血統親近,效忠漢室,會拱衛中央。

文帝五年四月,劉恆廢除盜鑄錢令,允許私鑄錢幣,實行鑄幣放任政策,這個政策受到了賈誼等人的反對。

賈誼主張壟斷鑄幣權,但沒有被劉恆採納。

這時的西漢。出現了貨幣不統一和鑄幣權分散的局面,導致地方諸侯開採銅山鑄錢,進而在經濟實力上有了和中央抗衡的資格,極大地威脅了大一統的局面。

……直到武帝時,鑄幣權才徹底收歸國有。

劉徹設立了專門的機構來管理貨幣的鑄造,並且統一了貨幣的重量和成色。此外,他還發行了新的貨幣,即五銖錢,這是一種重量和成色都十分穩定的貨幣,它成為了我國曆史上使用最廣泛的貨幣之一。

在劉徹之前,他的父親景帝劉啟登基後,中央皇權和地方諸侯國勢力的矛盾日益激化,御史大夫晁錯開始與漢景帝劉啟謀劃削藩。

劉啟的削藩之舉在朝野引起了很大震動。吳王劉濞聚眾30餘萬人,又派人與匈奴、東越、閩越貴族勾結,以 “請誅晁錯,以清君側” 的名義,舉兵西向,開始了吳楚七國之亂。

想起當時的動亂,劉啟仍心緒複雜。

所幸,七國之亂已經平定,極大地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而徹兒在未來,也做的很好。

……

三國時,所有人面色皆是一變。

什麼?!曹魏政權統一了北方?!司馬氏取而代之,建立了晉朝?!

劉備悵然自失。難道漢真的就大勢已去,無法挽回嗎,漢家的江山啊……

他想起天幕提起漢王朝曾經的輝煌,可如今,漢室衰弱,一切都面目全非了。

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北方漢人竟然消亡了九成,這豈不是幾近滅亡……

那可是“漢”人,曾經一漢當五胡的“漢”啊,怎麼就淪落到那樣的下場……

劉備幾欲落淚。

曹魏一統北方,可卻被司馬氏建立了晉朝取代,劉備轉頭望向諸葛亮,諸葛亮的眼神中飽含深意。

看來,他們得找曹操談一談。

……

孫策也很氣,滅掉東吳結束分裂?合著他們吳的存在還礙著了統一是吧。

身處中原,誰沒有一統天下的野望,只是他沒想到,最終滅了吳的竟是司馬氏!

孫策現在的憤怒大半都衝著司馬氏去了。晉朝統一了,也沒見乾的多好,五胡亂華,漢家十室九空,這讓孫策如何能服氣!

後人還說什麼聽過大漢大宋大明大唐,就是沒聽說過大晉。那個發生了靖康之變的宋都能被喊一聲“大宋”呢,這晉朝好歹也是個統一政權,混的這樣一個地步,也不知被取代的魏國有何感想。

孫策覺得,他有必要找曹操聊一聊。

……

被許多人惦記的曹操盯著天幕,臉色愈發烏黑了。

天幕每每提及自己都不是正經事,想不到這次竟然帶來了個“大驚喜”。

司馬氏?呵,他旰食宵衣波波碌碌可不是要給他人做嫁衣的!

……

唐,李世民默默呢喃:“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一切的繁華,終究是會散去嗎?

原來,後人是這樣看待那段歷史的。

政治人物進入了迷茫狀態,沒有了對天命的敬畏,整個儒家華夏文明都失去了核心思想,唐乃至宋,是在各種試錯……

是啊,現在的大唐,又何嘗不是在吸取前朝教訓,又步步試錯呢。

董仲舒提出“君權神授”,與“天人感應”並用。國君的權利由神授予,天子是受天命指示,到人間管理世人,是神的代表,所以人們都得聽從君主的話,不能違抗。

這強調了君權的天然合理性和神聖不可侵犯性。

可是,漢朝滅亡了,這套理論開始有些站不住腳了。

被神賦予權力的天子,也不是萬能的,“受命於天”的神聖性被司馬氏狠狠撕裂。

權力真的是上天賜予的?天子真的是上天的兒子?

不是的,一切都是謊言!

眾人意識到,大家都是一介凡人罷了。

皇帝?隨便就能顛覆,甚至還得看世家臉色,這樣的天子,算什麼天子。

但他們又不可避免地陷入迷茫之中。

那這世界該是怎樣的呢?沒有君權神授,沒有天人感應,那什麼才是正統,接下來的王朝,又該以什麼樣的思想,來治世呢?

這個問題,哪怕到了唐宋,也一直在探討,究竟怎麼樣的思想治世,才能稱得上完美無缺,毫無破綻呢?

所以宋之前的朝代,才會對那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如此震撼。

李世民嘆了一口氣。

強盛的漢朝也會衰滅,五胡亂華,大唐有一天,也會消散,然後是五代十國……

“殺淨天下士人,吃盡天下百姓”,這就是五代十國嗎。

道德崩潰,人性泯滅,這樣的悲劇,可以預防嗎。

這些問題,天幕好似告訴了他們答案,又好似沒有。

如果“神”不能用來體現皇權的正統性,那“民”能體現嗎。

“民為邦之本”,“民固而邦寧”,“君為舟,民為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以民為本”,是這些問題的答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