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五快跑 作品

第68章 山鬼與少年

 騎牛山山腳有一座小村莊。 

 名曰,臥牛村。 

 村中有一對青梅竹馬的少年少女。 

 少年叫餘慶豐,少女叫卜青蘿。 

 餘慶豐父母早亡,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獨自生活。 

 村裡人偶有接濟,也只是兩口青稞面,一把黃薯條,勉強夠他果腹。 

 夏天還好,他還能在河裡捉些魚蝦果腹。 

 但幷州苦寒,秋冬兩季就佔去了一年裡大半的時光。 

 尤其是那漫長的冬季,最是難熬。 

 卜青蘿與餘慶豐的家僅一牆之隔。 

 兩人的父輩,年輕時一直交好。 

 幫襯餘慶豐最多的也是卜家。 

 每個難熬的冬季,小丫頭卜青蘿總會提著幾塊燒好的木炭到餘慶豐家裡聽他講故事。 

 少年的故事增長了少女的見識,少女帶來的炭火溫暖了少年的房間。 

 卜家雙親,聽之任之,樂見其成。 

 在他們看來,慶豐這孩子,命雖苦,但品行端正,是個值得託付的好孩子。 

 自己家裡的丫頭早晚是要嫁人的,與其嫁給別人,不如嫁給知根知底的慶豐。 

 要說餘慶豐腦子裡的故事源自何處。 

 這便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餘慶豐自幼獨立,知道寒冬難熬,每年在入冬之前,他都會在這騎牛山上砍些柴火,下山換錢。 

 挑柴下山,到晉陽城,有百十里路,小小年紀的餘慶豐要走一天多的山路。 

 一來一回,就要差不多三天。 

 好不容易挑下山的柴。 

 賣給那些高門大院,雖偶爾有些賞錢,府中的老爺們對柴的品質要求也高,極難伺候。 

 一擔柴挑進去,若是看不上眼,柴火不退不說,連錢也不給,三天一個來回,白忙活一場。 

 賣給城裡的百姓,他們倒是對柴的品質要求不高,卻壓價壓的厲害,一擔柴,也值不了幾個銅錢。 

 一個偶然的機會,挑柴經過私塾的餘慶豐被教書的先生叫住。 

 問他這一擔柴的價值幾何? 

 看私塾先生面善,原本想賣六文錢的餘慶豐,卻只伸出了一隻手,五根手指。 

 沒想到這才一進城就遇到了主顧,若是順利的賣了,餘慶豐還可以省下一頓飯錢,早早地趕回去。 

 怕私塾先生不買,便將柴的價格降了一文。 

 一文錢,便是他的底線了。 

 來之前他答應過青蘿,要給她帶些城裡的彩繩回去。 

 再便宜的話,買了彩繩,餘下的錢不夠買青稞面,這兩天,他就要餓肚子了。 

 教書先生看著滿身補丁的餘慶豐微微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