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山 作品

第74章 待客之道

 遼,永州,廣平澱 

 時隔多日,衛仲銘再度見到了遼國皇帝耶律洪基。 

 起初衛仲銘僅僅是以書信的形式向耶律洪基簡單報告了西夏可能與宋結盟的事兒,耶律洪基收到信之後極其重視,立刻宣召衛仲銘來見。 

 此時的耶律洪基並不在上京臨潢府中,也不在大遼帝國其他的四京之中,而是在永州境內廣平澱。 

 契丹人建立大遼帝國後,一直在試圖用保持遊獵的習慣讓子孫不至於耽於享樂,於是就形成了“四季捺缽”制度。 

 所謂“四季捺缽”,是指遼國皇帝一年四季外出遊獵,朝官隨行。所謂捺缽,是契丹語音譯而來,本意是指行帳,這裡所指為皇帝臨時居所,也就是用帳篷組建而成的皇宮。 

 四季捺缽的傳統遼國一直都保持,但最初四季捺缽的地點按照每個皇帝的意願選擇。直到耶律洪基的父親遼聖宗耶律隆緒登基之後,四季捺缽的地點才逐漸固定下來。 

 春捺缽之地選擇在長春州的魚兒濼(又名鴨子河濼)、或鴛鴦濼;夏捺缽之地選擇在永安山或炭山;秋捺缽定在在慶州諸山;冬捺缽定在永州廣平澱。 

 後來女真人建立的金朝繼承了契丹人四季捺缽的傳統,彼時因為金國佔據中原,所以四季捺缽之地也向中原擴展。 

 原本帳篷搭建的行宮,也被女真人換成了真正雕欄畫棟的宮殿。不過時至今日,當時金國皇帝的幾處行宮早已不在人間,考古工作者只在偶然間發現過當年的地基。 

 更晚些的滿清皇帝木蘭秋獮,也許只是四季捺缽的一個簡化版本。 

 書歸正傳。 

 遼國雖有五京,但那通常只是宰相以下官員處理政務民務的地方,朝廷重臣基本還是隨著皇帝四季捺缽。像上次衛仲銘能在上京臨潢府見到皇帝,幾率並不大。 

 衛仲銘星夜奔馳,趕到永州廣平澱面聖。剛一趕到,遼主耶律洪基就將他喚入帳中奏對。 

 帳中的耶律洪基顯然對於此事比較重視,已然屏退左右,只有他們君臣二人,見他進來耶律洪基問道:“愛卿確定那人是李諒祚嗎?” 

 “回稟陛下,臣有七成把握!那個少年與李諒祚年歲相仿,髡髮,自稱六郎。且其腰間佩劍是李元昊在世之時收在西夏宮中的寶物,臣實在想不出還有誰家少年能得到。” 

 說到這裡,衛仲銘抬眼看了耶律洪基的臉色,見到皇帝面無表情,衛仲銘忐忑的繼續說道:“那少年在京中與人閒談之時,自稱來自西陲之地,父母均早逝。” 

 此時耶律洪基終於再次開口問道:“他與宋國皇帝結盟之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