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開導


                 徐濱走後,孫若薇大病了一場。

  等病好後,人卻日漸消沉。

  胡善祥其實對她還是有些同情的。

  其實無論是劇裡還是這裡,孫若薇這一生都詮釋了四個字,身不由己。

  靖難之役明明是皇家內部鬥爭,她明明該是個大家閨秀,卻一夜之間家破人亡。

  難道要怪景清嗎?

  景清是建文帝的臣子,為其效忠有何不對?

  要怪,只能怪朱棣太過沖動,一下子罰了三萬人,更是殺了無數人。

  可從爭天下,不爭就要死的角度來看,朱棣也沒有錯,就是狠了點。

  可不狠點,他如何能從一個藩王造反成功呢?

  不狠點,他早就死了。

  但那些三萬靖難遺孤就錯了嗎?

  孫若薇這些人家破人亡想報仇,有錯嗎?

  等孫若薇發現報仇無望時,選擇放棄,然後和徐濱一起化解建文帝和朱棣之間的恩怨,從而解救三萬靖難遺孤,有錯嗎?

  不但沒錯,反而對那三萬人來說,是大恩人。

  可也因為如此,反而被困住了。

  因為朱棣不肯放他們走。

  孫若薇被迫進宮,徐濱被迫當官。兩個相愛的人分離,一直被困在不想待的地方,根本沒有所謂的自由可言。

  孫若薇確確實實是身不由己。

  她沒有多壞的心腸,想做的只是解救靖難遺孤,卻被迫陷入了泥潭無法自拔。

  胡善祥想了想,再加上身為太子妃的職責所在,便去尋了孫若薇。

  這是她第一次,真正的踏進孫若薇的宮殿。

  之前兩人一直都是井水不犯河水,點頭之交罷了。

  連月看到她,頓時緊張的請安,生怕她對孫若薇有什麼不利的舉動。

  連月也是在宮裡長大的,太清楚胡善祥這個從女官變成太子妃的人,有多麼厲害的手段了。

  胡善祥初成為太孫妃時,手下的女官們其實都有些不大服氣。

  對其很是嫉妒。

  這就相當於,大家都是一個補習班的考公人,結果大家都落榜了,就你同桌上岸了。

  還偏偏是直接上岸到首都。

  問題是這個同桌平時頂多就是成績比自己好一點,但差距沒有大到讓人覺得離譜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