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舸 作品

第72章 轉爐鍊鋼

  對於已經開始反攻蒙元的趙昰來說,武器裝備的速度還是太慢了。

  必須要製作頂吹小轉爐,自從上次從苦鹵裡成功獲取了氯化鎂,這製作高溫耐火磚的材料也便有了。把常見的筒球形;錐球形;截錐形的轉爐造型給了眾工頭看過,一致認為截錐形的轉爐更符合現在的能力,其他兩種的凸型底的爐殼並不容易製作。

  小轉爐的結構並不複雜,使用原先的灌鋼花了三天時間便做出了一個兩米多高的截錐形爐殼,爐殼裡面用鎂耐火磚堆砌,爐殼外做兩個爐架即可。轉爐鍊鋼最高的就是效率,半小時就能煉上一爐好鋼,而且不需要添加額外燃料。

  轉爐鍊鋼的基本操作,就是先把爐身平轉,往裡倒入鐵水添加百分之一的石灰顆粒。然後用水排向內鼓風,隨即豎起爐體。這時液態生鐵表面接觸大量空氣中過得氧氣,表面發生劇烈反應。爐內的鐵、硅、錳和氧氣發生反應,成為爐渣。

  利用爐渣和鋼鐵的對流作用,使反應遍及整個爐內。幾分鐘後,當液態鋼只剩下少量的硅和錳時,碳元素開始氧化,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的放熱過程中使爐溫從一千三百度飆升至一千五百度,會造成鋼液劇烈沸騰。爐口因為大量的一氧化碳溢出,從而會產生巨大的火焰。

  隨後鐵液中的磷發生氧化成為磷酸亞鐵,在和石灰髮生反應反應變成磷酸鈣。當火焰逐漸轉弱,爐口出現褐色的四氧化三鐵蒸汽,就說明鋼被煉成了。

  這時候停止鼓風,把鋼水倒如鋼包,加入硅砂(海南最不缺就是這個)、焦炭、鐵屑等脫氧劑即可。鍊鋼同時也可以添加10-20%的廢鋼(生產邊角料碎屑等)。

  小轉爐鍊鋼並不複雜,難點最大的就是鼓風問題。趙昰無法解決製氧問題,不能像現代一樣從頂部吹入純氧氣,只能鼓入空氣,這樣工作時間就會增加一些。但是也比

  第一爐實驗煉出的鋼水被澆鑄成了兩根圓柱形軋輥,準備打磨後用於將來的熱軋鋼的主要部件軋輥。鑄炮坊已和炒鐵坊連成一片,將來的鋼水將被直接用於澆鑄火炮,熟鐵炮將被替換下來作為城防或其他用途。

  不久的第二爐也順利出爐,趙昰囑咐好陳惟中和李有田等人多做幾個小轉爐後,就回城中城了。

  才進入城中,陸秀夫正一臉喜色地等著他,看見趙昰來了,便急匆匆跑了過來。

  “官家,大捷!”陸秀夫的唾沫星子噴了趙昰一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