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東林再起〔上〕

 有“擁兵自重”嫌疑的遼東副總兵祖大壽也只是得到了一些金銀作為賞賜,這與天子親自贊揚的滿桂和趙率教形成了鮮明對比。就連之前不為人知的參將尤世祿也被提拔為副總兵,與寧遠的祖大壽平起平坐。更引人熱議的是,朝廷在對寧遠祖家“置若罔聞”的同時,恢復了前任遼東巡撫周永春的職務,讓他巡視寧遠。 

 據不可靠的消息,這位周部堂一到寧遠,便毫不猶豫地入駐那已空缺許久的“兵備道”衙門,開始核查兵冊。除了遼東局勢的瞬息萬變,遠在千里之外,孤立海外的皮島也“風起雲湧”。在“寧錦大捷”中,皇太極在錦州城外狼狽撤軍,東江軍統帥毛文龍的功勞不可忽視。按理說,朝廷應該對他進行大規模封賞,但實際上,毛文龍除了一個名不符實的“平遼總兵官”頭銜,別無所獲。 

 在各種猜測中,天子撥出內庫賞賜東江軍士,右僉都御史李邦華接手天津巡撫的任命並沒有引起太大反響。京營副總兵黃得功回京待命,他手下的四千鐵騎留在遼東無人問津,反而是錢龍錫前幾天“低調”返京,讓京城的“士林”一片譁然。許多人私下驚歎,恐怕東林黨不甘於沉寂。要知道,錢龍錫雖官職不高,卻是公認的東林黨巨頭,他在“東林黨”中的地位堪比前任內閣首輔韓礦。更重要的是,前任遼東巡撫袁崇煥能從兵部主事多次晉升,最終執掌遼東,除了得到帝師孫承宗的賞識,也離不開錢龍錫的全力支持。在錢龍錫的推動下,朝中的“東林君子”都對他讚譽有加,使天啟皇帝下定決心,任命他為遼東巡撫。儘管後來錢龍錫因“黨爭”被迫辭職,但他推薦的袁崇煥仍留任,並取得了“寧遠大捷”。在這個“舉國歡慶”的時刻,曾力推袁崇煥為遼東巡撫的東林黨大佬悄然回京,如同在平靜的湖面投下巨石,激起層層漣漪,引得許多朝臣私下議論。即便知道天子不喜歡“東林黨”,仍有少數朝臣下班後喬裝去拜訪。畢竟在崇禎朝,“東林黨”雖不如天啟朝那樣“眾正盈朝”,但影響力依然巨大。一時之間,原本專心政務的官員也不免分心,都在揣測錢龍錫此時進京的目的。不僅是朝廷官員浮想聯翩,連市井百姓也在熱議此事,他們在京師生活已久,對朝廷的“風雲變幻”瞭如指掌。常言道,一朝天子一朝臣,像這樣的前朝失意老臣回京並不稀奇,但這次不同,因為涉及到備受矚目的“遼鎮”,實在令人津津樂道。巧合的是,就在錢龍錫進京的這段時間,京城的大街小巷突然多了許多讚揚遼東將門世家“忠心為國”的聲音。雖然字句中未提及紫禁城的天子,但言外之意卻暗示天子多疑,對邊疆將領產生無端猜忌。自古以來,將帥不合就是大忌,更何況君臣之間互相猜疑?受這些聲音影響,有些負責傳聞奏報的六道言官開始上書天子,請求他“收回成命”,召回巡撫寧遠的周永春回京...據某些“內部人士”的消息,除了這些御史,還有一些退休多年的舊臣也紛紛上書勸諫天子,甚至連國子監和一些書院的學子也“義憤填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