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打更人胖胖 作品

第55章 準備做點小生意

 “沒問題呀!這東西現在正流行,供不應求,只要你有貨,保證幫你賣出去,有多少賣多少!”梁山拍著胸脯保證。 

 “你啥時候有貨?”梁山顯然當真了。 

 說起來也是可憐,他這個宜城的“扛把子”大哥,經濟上卻是一團糟。 

 入不敷出不說,經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要不然也不會帶著一幫兄弟連學生黨也不放過。 

 “現在沒有,過段時間吧,我要先跟那邊聯繫一下再說”,譚震笑了笑說道。 

 “兄弟,那你記得聯繫我,哥哥我可當真了!就等著你一起拉兄弟發財呢!” 

 不知道怎麼的,梁山心裡面有一種感覺,這個年輕的小男孩,說不定能給他帶來意外的驚喜。 

 跟梁山揮手告別後,譚震回到學校,他開始考慮到粵省進貨的事情了。 

 八十年代初期可是風起雲湧的時代,他要在席捲大陸的“喇叭褲和蛤蟆鏡”風潮中,賺上一筆快錢! 

 想要從粵省進服裝和電子產品,在當時也就只有深州和粵州這兩個地方。 

 深州是國家經濟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國家指定的經濟特區。 

 它和港島毗鄰,因為其特殊的地理環境,也吸引了全國各地的人來這裡淘金。 

 大多數人其實都是想方設法的到隔壁的港島拿貨來大陸販賣,因為港島是國際自由貿易港,很多時髦流行的東西那裡都能找到。 

 電子錶,錄音機,服裝,電視等各種各樣的產品在當時物資短缺的大陸很有市場,可以說,只要有貨,就沒有賣不出去的。 

 不過去特區手續比較麻煩,沒有邊防證是去不了的,那一道鐵絲網把特區分成了關內和關外兩個世界。 

 倒是粵州,沒有那麼多講究,只要隨便一個證明,就可以去到粵州的每一個地方。 

 粵州是省會城市,服裝批發主要集中在當時的沙河大街附近。 

 在八十年代初期內陸地區還是統購統銷的時候,粵州沙河大街的民營經濟已經初具規模,出現了不少大型家庭作坊。 

 現在的粵州還沒有大型的私人服裝廠,基本都是家庭作坊,在當地政府的默許下,悄悄的發展,打槍的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