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清義 作品

第十回 幼童可憐親戚養 滿意有幸讀私塾

那袁立業老兩口也都是六十多歲的人了,自此以後,他們除了拉把幾畝地之外,還得養活小孫子照顧好孩子,而每天都得給小孫子找奶吃。那時候的人雖然都窮,但是,人們都有一種相互關愛和憐憫之心!特別是農村人,過去一直都提倡人們行善,而農民又都很樸實,對於這可憐的孩子,莊上的人也都比較同情。老倆口給小孫子找奶吃也不論是啥時候,只要一找到誰家有吃奶的孩子,人家寧願讓自己的孩子餓上一頓或半天,也要擠些奶給他們的小滿意吃,然而窮人又都好打發,孩子是能將就也就將就著。

然而,那小滿意的胃口也好,無論是牛奶、羊奶、麵食,以及蔬菜什麼的他都能吃,可以說也從來不挑食,身體也健康很少患病,孩子在爺奶奶的呵護下,便一天天地強壯起來。如一開始吃的還少些,到後來他是越吃越能吃,有時候尋的人奶跟不上,或者不夠吃和沒有尋到,就給孩子擠牛奶、羊奶,然後放進鐵勺裡,燒沸了喂他喝。加上再給他攪麵糊湯,又隔三差五地燉個雞蛋什麼的,這樣相互搭配著,也就把這個苦命的孩子,一天天地給喂大了,可說袁立業老兩口,為了養活孫子是含辛茹苦,他們沒有少忙乎!功夫不負有心人,如今孫子小滿意也慢慢地,逐漸成長起來!這就叫:

一家有事大夥幫,窮人多數都善良;

世上常有好人在,可憐孩子無爹孃。

光陰如梭,歲月蹉跎,眼看著小滿意已經五歲了,他長得虎頭虎腦的,小臉蛋胖乎乎是白中透紅,嫩如早熟的水蜜桃似的,使兩道黑眉毛下面的大眼睛,更顯得非常有精神。但見他長就的高鼻樑,菱角口,牙白如玉,天庭飽滿,也非常聰明可愛,別看是出生在窮人家裡,但他卻有一副貴人像。因為這都是每一個人,在孃胎裡沒有出世時,就已經自然形成了,可能有人會問:“啥叫貴人像?究竟是什麼樣的?”

要說起這一點來,筆者認為:可能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具體理解和標準,致所謂貴賤之分,指的就是窮與富,說穿了也是給人分等級。如官商紳士有錢人,就不屬於是此類型,而把他們當成高貴者,所有人就常有犯軟骨病的人,去背弓鄙膝,低三下四,溜虛拍馬巴結。然而在世間三教九流,諸子百家中更多的人,都是比較貧窮的,這裡說的不光是,逃荒要飯的乞丐,則還包括了各行各業的人,他們都是出身卑微,所以就沒人尊敬、沒人巴結。

比如說,人們通常要誇獎一個孩子,就會說這小孩長得很富態,是大模大樣的天庭飽滿,地閣方圓!”等等之類地語言。要是讚美成年人,就會說他有氣質、有風度,若是女人,特別是年輕女子,就更好聽了,什麼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傾國傾城等等。絕不會說高貴人長得尖嘴猴腮,魚脊龜背蝦米腰,流水腚羅圈腿,像個小癟三什麼的!正所謂: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今天,而世上的人也總歸是要死的。

卻說這一年,我國中原地區,又是一個大旱之年!莊稼是顆粒無收,由於鬧災荒,黎民百姓忍饑受餓,生活十分艱難困苦,使更多的窮人無法生存,到處都有餓死人的地方。在這種情況下窮人為了活命,也不得不鬻兒賣女,或者外出逃荒要飯,可還是避免不了餓死人無數。然而窮人賣兒賣女,盡都是沒辦法的辦法,要說也就等於剜肉補瘡!特別在中原睢州一帶,又是餓死人最多的地方,可以說有很多個家庭,都是生活無著非常艱難困苦。他們中大多數人家為了生存,就只好背井離鄉,出外討荒要飯,但是也有一部分人,就乾脆在家裡死守煎熬,乃至於一直被餓死,真可說在當時:

到處都有屍骨在,擺在路邊無人埋;

天下窮人難活命,家家難逃這一災。

他們老袁家就更為可憐了,當時小滿意也才四五歲尚在幼年,他的爺爺奶奶袁立業老兩口,年齡也都那麼大啦!而人一老了也走不動路,老兩口就只好帶著小孫子在當地要飯吃。俗話說吉凶難料,命運在天!在那風雨飄搖的年代裡,中原睢州又是個重災區,而農村中大多數都是窮人,他們不是被餓死就是全家逃難!所以凡是能掙扎動的,都到外面逃命去了。剩下來的都是一些地主老財們,別看是災荒之年,他們富人家還是有吃有用餓不著,而且照樣是花天酒地,油口腸肥,就正如唐代詩人杜甫在詩中所寫:“諸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然而,像袁立業這樣的家庭確確實實不好辦,他們雖然不是鰥寡孤獨,但也屬於是無依無靠,老兩口都已經上了歲數,人一老了就不中用,真要是外出也走不動,他們不光年老體弱,而且還經常生病。

再說老兩口還得養活小孫子,然而既無家底又無外挎,象他們家這種的情況,如果不出去逃個活命,實際就等於坐以待斃!他們在家守著很能會被餓死。其實,袁立業老兩口並不屬於,頭上有毛裝禿子,而是實實在在沒辦法,說實話因為兩位老人,都是六七十歲的人啦!要到外面去也確實走不動了。而小孫子滿意又年幼,他們就只好帶著在家鄉,到各村去沿街乞逃。在那樣的年月裡,富人易借銀千兩,窮人也難賒米半勺,可說到處又都是,雪裡送碳的君子少,被人踹腳的小人多。那麼老兩口也都早已經,心灰意冷萬念懼恢了!不過,天下就有一些好心人,他們哪怕是從牙縫裡,剔出來一丁點也會打發這家,比較可憐地兩老一少窮要飯的。兩位老人只要每天,能要到一點吃的,都是先緊著小孫子享用,有了剩餘兩位老人才肯吃,否則就就須忍耐,反正不管怎樣他們都是,費盡心機和處心積慮地,操養著小孫子滿意朝前過。

時光漫漫,歲月蹉跎,在那種帝王統治的封建社會里,天下到處都是長夜難明,他們老袁家本來就是,老的老、小的小、窮困潦倒。由於忍饑受餓袁立業和老伴,就在吃不飽和穿不曖的情況下,還要呵護和確保小孫娃子,滿意吃飽、吃好,時間一長,就把老兩口的身體損壞了,就見他們越來越消瘦,一天天慢慢地,由虛弱轉變成浮腫。時隔不久,兩位老人就先後,與世長辭,一命歸陰!豈不知他們都是,逐漸損壞和被餓死的,老兩口死了之後就只剩下,他們的孫子小滿意了。然而,他還是個四、五歲的孩子,又怎麼能生活下去?正所謂:屋漏偏逢連陰雨,行船遇上頂頭風!這就是一個人的命運,後人有詩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