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茶喝酒 作品

第188章 冬季練兵

 若是將這6000名將士全部變為真正的戰士,那麼則沒有人耕田種地了。

 自古以來,百姓都是極為重要的勞力,是支撐整個上層建築的基礎。

 百姓的多少總是代表著一個國家實力的強弱,並且進而成為一種標誌。

 自黃巾起義以後,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戰爭連綿不斷,百姓死傷無數,一時成為“稀缺產品”。

 每次戰爭之後,勝利的一方在返回之時,總是會影裹挾多少百姓而返”這樣的法,其目的便是增加自己的基礎實力。

 有了百姓,平時便可以耕田種地,養活官員和軍隊;在戰爭之時,這些百姓還會為他們運輸糧食,生產製造如霹靂車、雲梯、井闌、衝車、飛橋這樣的大型攻城武器。

 所以,在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特別是戰爭年代,百姓顯得尤為重要。

 將士們訓練較為辛苦,冉閔的伙食保障也不錯,每日實行早、症晚三餐制,並且頓頓還有馬肉。

 在秦漢以來,一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糧食每畝地產量有限,百姓們家中沒有多餘的糧食,所以一直實行兩餐制。

 早上的一餐名為朝餐,又名“大食”,約在上午辰時(7:00——9:00)左右進餐。

 下午的一餐名為哺食,又名“食”,約在下午申時(15:00——17:00)進餐。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當太陽下山之後,百姓回家,為了節約糧食,便不再吃晚餐。

 軍隊也是同樣,在不打仗的時期,為了節約糧食,也同樣實行兩餐制。

 由於晚間不進行訓練,所以也不再吃晚餐。

 畢竟,睡覺不需要消耗太多的能量。

 但是,冉閔為了保證將士們時刻有充沛的體能,將午餐的時間稍微提前,改為午時(11:00——13:00),而在部隊下午訓練之後,在戌時時分(19:00——21:00)時,再食用晚餐。

 畢竟,將士們訓練一下午也很辛苦,要消耗大量的體力,若是沒有晚餐供應保障,將士們豈不是要餓著肚子睡覺?

 冉閔沒有別的,就是戰馬的屍體多,儲備的馬肉多。僅僅軹道一戰,便繳獲了近5000匹戰馬的屍體。

 而且,如今又是寒冬之季,馬肉易於儲存,這也是冉閔實行一日三餐制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