荼菱 作品

第二百三十九章 三藩之亂

 遂下令三藩俱撤還山海關外。

 吳三桂、耿精忠疏請移藩,實迫於形勢,並非本意。

 吳希冀朝廷慰留,如明代沐英世守雲南之先例。

 及撤藩命下,愕然失望,遂與其心腹聚謀,暗中部署兵馬,禁遏郵傳,只許入而不許出,並勾結他省舊部,又與耿精忠聯絡應和,準備叛亂。

 康熙十二年八月清廷命禮部侍郎哲爾肯等赴雲南,戶部尚書梁清標等赴廣東,吏部侍郎陳一炳等赴福建,各持敕諭,會同該藩及督撫商榷移藩事宜。

 九月,清廷命陝西總督鄂善總督雲南軍務,寧夏總兵官桑額提督雲南軍務。

 此時吳三桂與其黨正日夜加緊密謀。侍郎哲爾肯、學士傅達禮等既至雲南,催促起行。

 吳三桂表面拜詔,而屢遷行期,反謀益急,而難於舉兵之名。

 欲立明朝後裔以號召天下,但緬甸之役及殺害永曆帝無可自解;欲行至中原據腹心之地舉兵,又恐日久謀洩。

 是年十一月,吳三桂起,殺雲南巡撫朱國治,拘捕了按察使以下不順從的官員,發佈檄文,自稱“原鎮守山海關總兵官,今奉旨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

 佯稱擁立“先皇三太子”,興明討清,蓄髮,易衣冠,傳檄遠近,致書平南、靖南二藩及各地故舊將吏,並移回臺灣鄭經,邀約響應。

 雲南提督張國柱、貴州巡撫曹申吉、提督李本深等隨吳三桂反。雲貴總督甘文焜在貴州聞變,馳書告川湖總督蔡毓榮,急走至鎮遠,被副將江義以兵包圍,甘文焜自殺,三藩之亂由此開始。

 自1673年(康熙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吳三桂起兵叛亂。至1681年(康熙二十年)十月二十九吳世璠自殺,清軍進入昆明,三藩之亂歷時八年。其演變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初期階段

 康熙時期,階級矛盾這時已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統治階級內部矛盾也繼續存在。

 因此,當吳三桂剛一舉起反清旗幟,明皇室以及鄭經集團、部分漢宮、漢兵和少數民族上層人士,一些地區的農民、奴僕都迅速做出反應。

 此外,三藩舉起反清旗幟後,**的幾個土司、苗民、察哈爾蒙古布爾尼、青海墨爾根臺吉等少數民族也相繼響應。